英特爾CPU: 英特爾宣布 雙核凌動處理器9月份發布點評
  • 5樓 Re: 英特爾CPU: 英特爾宣布 雙核凌動處理器9月份發布
  • 英特爾cpu和AMD之間的不同:

        intel cpu 價格偏高,但是功耗低,通過主板上的北橋芯片訪問內存,在游戲方面不如amd cpu,fsb(前端總線)=外頻*4
        amd cpu 性價比高,但是功耗偏高,最大的優勢就是集成了內存控制器,可以通過總線直接訪問內存,所以在游戲方面性能高于 intel cpu
    而且采用了HT(超傳輸)技術,對于amdcpu來說不存在fsb這一說法。
  • 作者:加那提 2008-10-28 5:39:00
  • 4樓 Re: 英特爾CPU: 英特爾宣布 雙核凌動處理器9月份發布
  • 英特爾CPU工藝發展史

        自1947年晶體管發明迄今,科技進步的速度驚人,催生了功能更為先進強大,又能兼顧成本效益和耗電量的產品。雖然科技進展迅速,但晶體管產生的廢熱和漏電,仍是縮小設計及延續摩爾定律 (Moore ' s Law) 的最大障礙,因此業界必須以新材料取代過去40年來制作晶體管的材料。

      翻查晶體管歷史,2007年正好是晶體管誕生60周年,首顆晶體管出現于1947年12月16日,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的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和Walter Brattain成功制作第一個晶體管,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那么,在這60周年的今天,Intel公司將首次推出45nm工藝處理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摩爾定律,是由Intel的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通過長期的對比,研究后發現:CPU中的部件(我們現在所說的晶體管)在不斷增加,其價格也在不斷下降。“隨著單位成本的降低以及單個集成電路集成的晶體管數量的增加;到1975年,從經濟學來分析,單個集成電路應該集成65000個晶體管。”Intel此后幾年的發展都被摩爾提前算在了紙上,使人們大為驚奇,“摩爾定律”也名聲大振。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摩爾定律,摩爾及其同事總結出一句極為精練的公式 “集成電路所包含的晶體管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

        之后的芯片內集成的晶體管數量也證實了他的這句話,并且發展速度還在加快。從芯片制造工藝來看,在1965年推出的10微米(μm)處理器后,經歷了6微米、3微米、1微米、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3微米、0.09微米、0.065微米,而0.045微米的制造工藝將是目前CPU的最高工藝。以下我們就來簡單的見證一下Intel CPU工藝制程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

      奇怪的是每當新一代CPU問世時,人們都會熱衷于討論它采用了多少微米或納米制程。的確,每一次制程(或制造工藝)的進步都會對芯片制造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并演繹一個個經典的傳奇。

      1965年,按照摩爾老先生在文章中提出,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18個月就將翻一番。這意味著,只有不斷提高工藝,增加晶體管集成度,才能提升芯片主頻和性能。就這樣,在1971年,Intel發布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4004采用10微米工藝生產,僅包含2300多個晶體管,時鐘頻率為108KHz。由于功能較弱,計算速度慢,4004只能用在Busicom計算器上。

        接下來到了1974年,主頻為2MHz的8位微處理器8080問世,它采用6微米工藝,集成了6000個晶體管。由于它采用了NMOS(N溝道MOS)電路,因此運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后者采用了PMOS(P溝道MOS)電路。之后,在1978年Intel又陸續推出了8086處理器,這時工藝已經縮減為3微米工藝,含2.9萬個晶體管,頻率有4.77MHz、8MHz和10MHz。
  • 作者:潔寶`` 2008-10-28 4:18:00
  • 3樓 Re: 英特爾CPU: 英特爾宣布 雙核凌動處理器9月份發布
  • 未來的CPU會什么樣?

        人們對于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工作和生活體驗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就像很多電腦資深玩家如今雖已在基于雙核或四核CPU的個人電腦上享受到了更快更強大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更為逼真的3D游戲、更豐富動人的多媒體娛樂功能和更具交互性的互聯網應用,但這并未影響他們對未來的CPU及電腦產生科幻式的憧憬。

      人們對于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工作和生活體驗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就像很多電腦資深玩家如今雖已在基于雙核或四核CPU的個人電腦上享受到了更快更強大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更為逼真的3D游戲、更豐富動人的多媒體娛樂功能和更具交互性的互聯網應用,但這并未影響他們對未來的CPU及電腦產生科幻式的憧憬。所有與之相關的技術趨勢,諸如未來的CPU將集成多少個內核、時鐘頻率是否還會有大幅提升、將達到多高的性能水準、會增添哪些新功能、能為用戶帶來哪些前所未有的應用以及會對個人電腦的形態和架構變化造成哪些影響等,都是他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在這些發燒友探討未來CPU技術趨勢的過程中,英特爾近期發布的一些相關前沿技術信息引起了他們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些信息都是源于英特爾頂尖技術專家們目前正在推進的重點研究項目,它們所涉及的,也都是未來5-10年內將用于CPU,并將對其性能和功能帶來重大革新的關鍵技術。事實上,從這些技術中,人們已經能夠看出未來CPU和個人電腦的大致“模樣”。

      從英特爾近兩年來頻頻談及的萬億級計算研究項目來看,未來的CPU將主要通過擴展內核數量、而非繼續沖刺時鐘頻率高峰的方式來獲得性能提升,因為后者可能會給CPU的功耗和散熱造成越來越大且難以有效解決的負擔,而前者則能保證CPU同時兼顧高性能和低功耗。英特爾的目標是在未來5-10年內為消費者們提供每秒可執行1萬億次浮點運算的個人電腦用CPU(簡稱萬億級CPU),其性能相當于1996年時英特爾為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開發的、采用了近萬顆奔騰Pro CPU的超級計算機,即使是與今天面向大企業客戶、專門用來執行企業關鍵計算任務的四路雙核安騰2服務器相比,它的性能也要強上20多倍。

      英特爾已于去年初展示了這種萬億級CPU的原型產品,它曾因集成了80個內核而備受業界矚目。不過,英特爾的技術專家表示,未來這種CPU真正產品化時,它可能只需要較少數量的內核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性能水準,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它的每一個內核都將擁有驚人的工作效率。

      事實上,英特爾一直把改進CPU微架構以提升其內核的工作效率作為研發的重心。它于2006年公布的Tick-Tock戰略的核心內容,就是要以兩年為周期進行CPU微架構和制造工藝的更新。它于2006年推出的酷睿2系列CPU產品之所以能在近兩年來一直牢牢把握性能和能效上的競爭優勢,就是因為這些產品采用的酷睿(Core)微架構能夠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并行執行更多指令,并通過共享式智能緩存實現了多個內核的完美協作。而它計劃于今年底推出的、將用于下一代CPU的Nehalem微架構則在酷睿微架構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更多提升CPU內核工作效率的技術,例如同時多線程技術(SMT)可以讓它的每個內核都能同時處理兩個線程;全新的SSE4.2指令集將幫助它在XML和手寫識別等越來越重要的應用中獲得加速效果;它集成的三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則可以大大擴展它與內存進行數據交換的帶寬。

      為保證未來個人電腦的CPU在性能上達到超級計算機水平的同時維持較低的功耗,英特爾還在不斷更新CPU的制造工藝。例如它去年初發布的45納米制造工藝就通過融入高-K柵介質+金屬柵極晶體管技術,在縮小晶體管尺寸、提升其性能降低其功耗的同時,還率先克服了讓業界困撓的晶體管漏電問題。基于這一工藝,英特爾已成功推出了能效更高的45納米新一代酷睿2處理器,并開發出了全球首款集成20億個晶體管的CPU——代號為Tukwila的四核安騰處理器和全球功耗在3瓦以下的CPU中最快的產品——英特爾凌動(Atom)處理器。而根據Tick-Tock戰略,英特爾將于2009年和2011年推出可能采用更新晶體管技術的32納米及22納米制造工藝,并在研究更遠的將來導入碳納米管材料來制造CPU的可能性,這些新工藝、新材料有望為英特爾未來的CPU帶來更強的晶體管集成度和能效優勢,讓它們可以集成更多內核、實現更高性能,并盡量減少電力消耗。

      在先進制造工藝的基礎上,英特爾還將在未來的CPU上采用更加“精細”和智能的電源管理技術,它可根據應用軟件對于CPU性能的需求,靈活、精確地動態調整其功耗。在去年展示的80核CPU原型產品上,英特爾就展示了這種技術的應用效果:它不但能讓這個CPU中的任意一個內核處于體眠或激活狀態,還能讓每個內核中的運算引擎、緩存等21個可休眠區域獨立休眠或激活。

      從目前的CPU設計角度來看,能同步做到運算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似乎已是相當不易。但對于未來的CPU來說,這些只是基本要求,CPU制造商們面臨的更具挑戰性的工作是要把電腦中其他重要芯片全部集成到CPU中,或是為CPU設計擁有這些芯片功能的處理單元,以取代它們。

      談到這一技術趨勢,人們最熟悉的當屬CPU與GPU的融合,這種融合可以讓CPU與GPU實現更好的互動和協作。英特爾和業內其他廠商都已提出了相關的產品開發計劃,英特爾將于明年發布的基于Nehalem微架構、面向主流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CPU很有可能是個人電腦業界首批實現這一技術夢想的CPU產品。據悉,它們集成的GPU在性能上將比英特爾目前最新的集成型繪圖芯片高10倍。而隨著英特爾“可視計算”研究項目的進展,如Larrabee架構向量處理單元(VPU)及其后續產品的推出,英特爾未來的CPU還將集成性能更為出色,能為用戶提供栩栩如生的游戲、高效3D圖形處理、高清視頻和音頻體驗的多媒體專用處理單元。

      人們對于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工作和生活體驗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就像很多電腦資深玩家如今雖已在基于雙核或四核CPU的個人電腦上享受到了更快更強大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更為逼真的3D游戲、更豐富動人的多媒體娛樂功能和更具交互性的互聯網應用,但這并未影響他們對未來的CPU及電腦產生科幻式的憧憬。

      與在CPU中集成GPU相比,在CPU中集成內存這一研究項目更能充分凸顯英特爾在未來CPU技術研發上的前瞻性。眾所周知,目前的個人電腦中的性能瓶頸早已不是CPU,而是集中在內存和硬盤等速度較慢的組件上。對于未來的CPU,尤其是萬億級CPU來說,如何破解這些性能瓶頸將是實現電腦整體性能飛升的關鍵所在。而將內存集成到CPU中,則能最大程度拓寬CPU和內存之間的數據帶寬和降低數據傳輸的延時。英特爾展示的萬億級CPU原型產品已經預留出了連接內存芯片的接口,未來這種CPU正式上市時,將在核心硅片的下方堆疊大容量的高速內存芯片。

      除了集成GPU/多媒體處理單元和內存外,英特爾技術專家表示,萬億級CPU還有望集成安全加密、網絡控制、數字信號處理、I/O處理等特定功能單元,從而淘汰“獨立”的安全芯片、網絡控制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和I/O芯片等。而有業內人士預測,在萬億級CPU問世之前的英特爾CPU產品就很有可能會實現這些功能的集成。

      不難想象,如果上述技術趨勢最終全都成真,那么未來的CPU將是一個兼備超高性能、能效和豐富功能的芯片,或許也是未來個人電腦主板上的惟一一顆芯片。它不但可讓個人電腦成為每個消費者家中或辦公室里的“超級計算機”,還將大大簡化個人電腦內部組件的復雜度,并使其外部形態發生質變,如讓臺式機更加小巧,讓筆記本電腦像手持計算設備一樣迷你和便于攜帶。而在應用層面,基于這種CPU的電腦不但可輕松并行運行多個今日堪稱“硬件殺手”的軟件,還有望讓人工智能、高逼真游戲、即時視頻通信、多媒體數據挖掘、實時識音識別/控制等如今只能在高端計算機上運行或在科幻小說中看到的應用走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 作者:壞人 2008-8-25 14:01:00
首頁 | 前頁 | 后頁 | 尾頁分頁 1/1 [1]

點評
字數0
姓名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