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CPU: 更新服務器CPU產品線 10年用Socket G34點評
  • 3樓 Re: AMD CPU: 更新服務器CPU產品線 10年用Socket G34
  • AMD發展史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正式成立。
    1969年9月--amd公司遷往位于901 thompson place,sunnyvale 的新總部。
    1969年11月--fab 1產出第一個優良芯片--am9300,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年5月--amd成立一周年。這時amd已經擁有53名員工和18種產品,但是還沒有銷售額。
    1970--推出一個自行開發的產品--am2501。
    1972年11月--開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廠房中生產晶圓。
    1972年9月--amd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發行了52.5萬股。
    1973年1月--amd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了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以進行大批量生產。
    1973--進行利潤分紅。
    1974--amd以2650萬美元的銷售額結束第五個財年。
    1974年5月--為了慶祝公司創建五周年,amd舉辦了一次員工游園會,向員工贈送了一臺電視、多輛10速自行車和豐盛的燒烤野餐。
    1974--位于森尼韋爾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4-75--經濟衰退迫使amd規定專業人員每周工作44小時。
    1975--amd通過am9102進入ram市場。
    1975--jerry sanders提出:"以人為本,產品和利潤將會隨之而來。"
    1975--amd的產品線加入8080a標準處理器和am2900系列。
    1976--amd在位于帕洛阿爾托的rickey''s hyatt house 舉辦了第一次盛大的圣誕節聚會。
    1976--amd和intel簽署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77--西門子和amd創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1978--amd在馬尼拉設立一個組裝生產基地。
    1978--amd的銷售額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年度總營業額達到1億美元。
    1978--奧斯丁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79--奧斯丁生產基地投入使用。
    1979--amd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0--josie lleno在amd在圣何塞會議中心舉辦的"五月圣誕節"聚會中贏得了連續20年、每月1000美元的獎勵。
    1981--amd的芯片被用于建造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1981--圣安東尼奧生產基地建成。
    1981--amd和intel決定延續并擴大他們原先的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82--奧斯丁的第一條只需4名員工的生產線(mmp)開始投入使用。
    1982--amd和intel簽署圍繞iapx86微處理器和周邊設備的技術交換協議。
    1983--amd推出當時業內最高的質量標準int.std.1000。
    1983--amd新加坡分公司成立。
    1984--曼谷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84--奧斯丁的第二個廠房開始動工。
    1984--amd被列入《美國100家最適宜工作的公司》一書。
    1985--amd首次進入財富500強。
    1985--位于奧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啟動自由芯片計劃。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芯片。
    1986--amd推出業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86年10月--由于長時間的經濟衰退,amd宣布了10多年來的首次裁員計劃。
    1986年9月--tony holbrook被任命為公司總裁。
    1987--amd與sony公司共同設立了一家cmos技術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訴訟。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達口



    CPU發展史

    1.速度掛帥,萬變不離其宗
    CPU又叫中央處理器,是英文單詞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其內部結構大概可以分為控制單元、算術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等幾個部分。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可以分為:八位微處理器、十六位微處理器、三十二位微處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處理器等等。本文后面會提到許多比較艱生的理論知識,雖然我會努力把他們講得生動淺顯,但我確實沒有辦法讓它象《還珠格格》那樣有趣,不過你一定要把握住所有這些技術都是圍繞突破速度極限而設立的,這是個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順著這條路思索下去,你一定馬上會問提高速度到底都有哪些方法呢?其實說起來很簡單,科學家想到的地方,我們要留心也一定能發現得了。不外乎下面幾種情況:優化指令集、提高處理器每個工作單元的效率、配置更多的工作單元或新的運行方式來增加并行處理能力、縮短運行的時鐘周期以及增加字長等等。
    2.論資排輩,字長最好說話
    八位微處理器的典型產品為Intel公司的8080處理器、8086處理器、Motorola公司MC6800微處理器和Zilog公司Z80微處理器。
    十六位微處理器的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86和80286微處理器。如果說8080處理器還不為各位所熟知的話,那么80286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個人電腦――PC機的第一代CPU便是從它開始的。
    三十二位微處理器的代表產品是Intel公司1985年推出的80386,這是一種全三十二位微處理器芯片。***Intel公司又推出準三十二位處理器芯片80386SX。它的內部數據總線為三十二位,與80386相同,外部數據總線為十六位。也就是說,80386SX的內部處理速度與80386接近,也支持真正的多任務操作,而它又可以接受為80286開發輸入/輸出接口芯片。80386SX的性能優于80286,而價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386處理器沒有內置協處理器,因此不能執行浮點運算指令,如果您需要進行浮點運算時,必須額外購買昂貴的80387協處理器芯片。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486處理器面市,粗略的說486就是集成了浮點運算單元和8KB高速緩存(說是高速但比現在一般內存的速度也有相當差距)的386。早期的486分為有協處理器的486DX和無協處理器的486SX兩種,其價格也相差許多。隨著芯片技術的不斷發展,CPU的頻率越來越快,而PC機外部設備受工藝限制,能夠承受的工作頻率有限,這就阻礙了CPU主頻的進一步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CPU倍頻技術,該技術使CPU內部工作頻率為處理器外頻的2-3倍,486DX2、486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CPU發展史:(二)悄然而至的轉折點

    九十年代中期,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處理器問世,為了擺脫486時代處理器名稱混亂的困擾,最大的CPU制造商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產品命名為Pentium(奔騰)以示區別。而AMD和Cyrix也分別推出了K5和6x86處理器。接下來Intel又為沖擊服務器市場和爭取多媒體制高點相繼發布了Pentium Pro 和Pentium MMX。這么多處理器的發布使這一段并不算長的時期充滿了戲劇性,技術和市場層面的兩層變化交匯在一起,終究構成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轉折點吧?
    1.技術變遷,RISC取代CISC
    在現在來看第五代的微處理器的問世,應該算得上是PC個人電腦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這并非是因為它的速度較之以前有了本質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從這里開始傳統的X86指令集的CPU開始由CISC復雜指令集設計,轉而開始采用部分RISC(簡單指令系統計算機)技術。雖然從外觀上這些CPU的指令依然復雜而且長度也參差不齊,但實際其內部的微指令已經是整齊化一的簡單指令了。而由此也產生了兩項全新的技術,超標量和流水線結構。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下他們的情況。
    (1)復雜指令集
    隨著VLSI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硬件成本不斷下降,與此同時,軟件成本卻越來越高,這使得人們開始熱衷于在指令系統中增加更多的指令以及讓每條指***更復雜的工作,來提高操作系統的效率,并盡量縮短指令系統與高級語言的語義差別,以便于高級語言的編譯和降低軟件成本。另外,為了做到程序兼容,同一系列計算機的新機器和高檔機的指令系統只能擴充而不能減去任意一條,也促使指令系統愈加復雜。于是我們就把這些計算機稱為CISC(復雜指令系統計算機)。
    (2)簡單指令集
    在發現了上述弊病以后,科學家們開始尋求解決辦法。1975年IBM公司開始研究指令系統的合理性問題。其結果發現,CISC電腦中,各種指令的使用頻率相差懸殊,最常使用的一些比較簡單的指令,僅占指令總數的20%,但在程序中出現的頻率卻占80%。于是著眼于減少指令的執行周期數,簡化指令使計算機結構更加合理并提高運行速度的RISC電腦開始出現。
  • 作者:王琳琳 2008-11-18 14:40:00
首頁 | 前頁 | 后頁 | 尾頁分頁 1/1 [1]

點評
字數0
姓名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