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市場: NF200優惠三分之一 主板廠商反應仍冷淡點評
  • 3樓 Re: 主板市場: NF200優惠三分之一 主板廠商反應仍冷淡
  • 京華時報欲09年登陸A股主板市場 傳媒掀上市潮

        《華夏時報》近日獨家獲悉,從2006年就刮起的文化傳媒上市熱潮將一直延續至2009年,而這其中,京城報業將為其再添一名生力軍。“如果沒有其他意外,《京華時報》會在2009年正式登陸國內的主板市場。”一位消息人士如是對記者說,“屆時,可能會將其中的發行部分單獨剝離出來上市。”

      按照上述人士的說法,一旦消息屬實,那么蟄伏7年之久的《京華時報》將成為京城眾多日報陣營中首個登陸國內主板的生力軍。

      傳媒上市潮勁吹:08年備戰09年迎戰

      從創刊10個月就開始擴版,到目前擁有僅次于郵局的京城報刊發行網絡,《京華時報》走過的每一步似乎都已經為其日后上市提前鋪好了路。

      “如果《京華時報》計劃上市,那么很可能是將其目前的優勢——發行網絡剝離出來。”一位業內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因為按照目前傳媒行業“整體上市”的要求,編輯業務與經營業務合而為一實現整體上市仍然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因此,提前進行發展擴張的京華發行隊伍無疑是其上市最大的砝碼之一。”

      知情人士的消息顯示,《京華時報》目前在各方面已經具備了登陸主板市場的要求,而2009年正式掛牌登陸A股也幾乎沒有任何“懸念”。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證實。“我們確實聽說過《京華時報》要上市的事情,只是具體的時間還沒有透露出來。”一位京城媒體的從業人士表示。

      實際上,《京華時報》登陸A股的計劃并非一朝一夕的想法。“我認為必須借助于資本市場,通過規模性的收購和兼并來實現大發展。”該社社長吳海民此前在談及《京華時報》未來發展時如是說,“假設《京華時報》上市了,一開始市值不會很大,但通過不斷的投資融資和收購兼并,規模越來越大,市值越來越高,最終可以反過來收購一批新媒體。我認為,這是傳統媒體發展數字媒體的必由之路。”在社長吳海民的眼中,如果希望《京華時報》實現跨越式的大發展,那么“就必須走進資本市場,插上資本市場這對翅膀”。

      吳海民這樣的說法顯然與不少從業人士的想法相一致。“上市是我們的目標。”早在2006年,《金陵晚報》副總編輯戴亦鋼就有感而發,“盡管現在有各種制度上的阻礙,但我們相信這將是未來有利于我們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而簡單盤點一下便不難發現,從2006年起至今,有關傳媒業上市的好消息從未間斷。

      從《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注資新華傳媒,到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控股的粵傳媒成功登陸主板市場,再到遼寧出版集團上市,甚至以往的四川新華發行集團以及《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參股的新華文軒登陸港股等,一個接一個的傳媒機構的扎堆上市多少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報業集團不盡快尋求上市或融資,那么很可能在未來的市場中失了先機。”京城上述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因為傳媒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無疑會進一步加劇這個市場的競爭。”

      難以實現的報業“整體上市”

      “允許任何一家新聞出版傳媒的整體上市,而不是局限于過去將報紙的采編業務與廣告等商業經營剝離開來的做法。”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的這番講話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開啟這股上市風潮的“金鑰匙”。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新聞出版的特殊性質,監管部門對傳媒行業特別是報業的上市控制把關嚴格,A股市場上多家傳媒概念的上市公司均是通過借殼的方式上市的。

      即便到今天,新聞出版行業的公司上市仍有別于普通上市公司的審核流程,“無論是否將編輯業務打包上市,新聞出版公司在通過證監會審批前需要經過多一道的審批流程”,一家國內專注于新媒體方向的人民幣風險投資項目經理告訴記者,“即新聞出版公司上市的方案需要通過行業相關的主管單位、宣傳部門以及新聞出版總署三處的共同‘審批’后,才能決定哪些資產被允許上市,其后才開始按照一般上市公司的審核流程走”。

      也正因此,在新聞出版總署表態放開“上市”閘門后,包括柳斌杰提及的重慶《電腦報》等在內的十幾家新聞報業及出版集團均已經遞交了上市的方案,傳媒行業謀求上市的急迫心情由此可見一斑。

      對此,和訊證券分析師曹衛東指出,紙介媒體上市是其尋求發展的必經之路。“不上市,融不到資,那么就沒有擴大發展的能力,隨著網絡媒體的崛起,將來并不排除被網絡媒體吃掉的可能。”曹衛東如是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關部門提出了有關“報業整體上市”的說法,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要實現真正的編輯與經營業務“整體上市”尚需時日。

      “根據我們了解的情況,目前預計上市的媒體都不會將編輯業務注入其上市的業務中。”一家國內專注于新媒體方向的人民幣風險投資項目經理向記者表示,而原因就是還缺少政策上的具體支持,“在缺乏明確的法規規定支持前,所謂的‘整體上市’指的僅僅是傳媒集團內部多個經營性單位統一納入其殼內的籠統稱謂。”

      記者注意到,在目前已經上市的博瑞傳播、賽迪傳媒、北青傳媒、華聞傳媒、粵傳媒、新華傳媒、新華文軒等傳媒概念的上市公司中,其核心的采編業務資產無一例外均被排除,而公司僅僅擁有媒體經營性的資產。“新聞出版特別是報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都勝在采編與內容上,排除該部分業務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減小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除了難以實現的“整體”上市,證券分析師曹衛東指出,過于單一的收益使得上市的傳媒股大多缺乏業績支撐,后期增長乏力。“目前大多數報業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報紙收入和廣告收入,其他經濟來源微乎其微。”曹衛東表示,如果業績主要依靠廣告收入來支持,那么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將大大增加其風險,“適時地進行行業內的兼并或是進一步擴大經營的范圍不僅能夠擴大其盈利的范圍,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會”。

      部分已上市報業公司概要

      1、博瑞傳播:1999年6月,由《成都商報》絕對控股的子公司成都博瑞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受讓成都市國有資產管理局持有的上市公司四川電器2000萬股國有股,一舉成為四川電器的第一大股東,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7.65%,2000年3月,四川電器更名為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名稱也改為“博瑞傳播”。

      2、新華傳媒:2006年10月,上海新華集團收購“華聯超市”股份1.183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5.06%,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并將上海新華傳媒股份公司100%股權置入公司。資產置換的同時,公司更名為“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華聯超市承繼新華傳媒的全部資產及業務。

      3、北青傳媒:2004年12月22日,有“報業海外第一股”美稱的北青傳媒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借此機會,北青傳媒成功融資9.5億港元,一時風光無限。

      4、華聞傳媒:“華聞系”隸屬于人民日報社事業發展部。2006年7月,華聞傳媒出資2200萬元收購實際控制人華聞控股持有的華商傳媒30%股權并已過戶。華聞控股持有華商傳媒61.25%股權,華聞傳媒擬再購買華聞控股持有的華商傳媒剩余31.25%股權,達到控股目的。

      5、賽迪傳媒:賽迪傳媒(0504)的前身是ST港澳。2000年10月30日,信息產業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簡稱CCID)以所擁有的《中國計算機報》51%股權,與ST港澳進行資產置換,確定了以IT傳媒為新的主業方向。2001年3月9日,ST港澳更改為“賽迪傳媒”(全稱為“北京賽迪傳媒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夏飛 2008-8-11 11:38:00
首頁 | 前頁 | 后頁 | 尾頁分頁 1/1 [1]

點評
字數0
姓名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