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砥礪歲月,六十年光陰似箭。2018年10月27日,四川綿陽,肇始于1958年的綜合型跨國企業集團長虹召開了建業60周年戰略轉型暨產品發布會,回首來時長路,展望廣闊前程,我們不僅能清晰地看到60年來長虹在櫛風沐雨中砥礪前行的堅實腳印,更是可以從其發布的一系列新戰略、新目標與新產品中感受到對于再次騰飛的希冀與構想。
而就在第二天,10月28日,長虹就在世人面前邁出了未來征程的堅實一步,在蘇寧控股、京東方、海思、聯發科、極米等長虹上下游企業及友商高層、合作伙伴的共同見證下,備受矚目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在綿陽高新區集中發展區正式宣告開工。
“俯瞰”!未來產業升級藍圖壯闊!
在接受采訪時,長虹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制造產業園建成后,將全面優化長虹產業布局,支持信息家電、產業服務、軍民融合三大主營產業發展,提高長虹智能制造技術水平。通過長虹方面對于未來藍圖的描繪,我們基本可以勾勒出一幅壯闊的發展圖景。
據了解,作為長虹根據綿陽市工業規劃布局、重點項目產業規劃及自身產業升級需要,按照“技術與產業升級、生產模式創新、制造流程優化、運營能力提升”原則建設的大規模集群型產業園區,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總投資約50億元(一期投資30億元),總占地面積約1300畝。規劃建設涵蓋經開區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雙創產業園在內的全產業鏈智能制造科技園區,建成投入使用后將覆蓋智慧顯示終端產業、智慧能源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
其中,一期工程聚焦高性能長壽命的堿錳電池產業,項目建成后 ,堿錳電池產業穩居全國前三,位居全球第五。二期工程以高倍率新型圓柱鋰電池為核心,打造西部領先的鋰電池智能化綠色工廠。
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規模約350億元、平板電視年產600萬臺、網絡產品年產700萬臺、堿性電池年產13億只,成為長虹全面貫徹產業布局戰略調整的重中之重。
前瞻!智能制造戰略指引轉型!
在以規模實現聚集優質資源重點發展三大主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據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制造產業園未來更將持續深化以‘新三坐標’智能戰略為指引,推進企業轉型和產業轉型。
據了解,未來,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將聚焦智能制造智慧顯示終端項目,基于現代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理念,運用IE(精益咨詢)+IT(信息化)+AT(自動化)技術 ,以平板電視整機制造為核心,配套相關零部件制造產業,構建智能制造系統,以期建立起國內領先的數字化示范工廠。
作為中國智能制造首批試點示范項目和西部唯一一個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的承擔單位,長虹獨創出新型多階段混聯離散型生產模式,通過生產信息化系統、柔性生產模式、智能設備集成、虛擬仿真等工具,提升小批量多批次訂單、C2M個性化定制的制造能力,實現大規模個人化定制。
在智能制造智慧顯示終端項目中,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主要運用IE+IT+AT技術,集成企業信息化系統,借助立體智能倉儲系統,依托云服務平臺,構建高效、協同的智能化生產模式,建成中國一流、世界先進的綠色能源智能工廠。
其中,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的智能車間,便是采用立體化物流傳輸系統、物資智能化ID管控系統,實現物料JIT自動配送。應用高度自動化的工業裝備,搭載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系統,提升生產制造全過程的自主調度、自主管理、自主決策能力,構建行業一流的高效、敏捷、柔性、智慧的智能制造系統,適應各類產品的大規模定制生產。
智慧倉儲則是采用高位立體貨架、巷道堆垛機、自動輸送機、AGV等智能化裝備及倉儲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國內一流的自動化立體倉庫,降低貨物破損率,確保物資“先進先出“、溫(濕)度精準管控,實現存取自動化、操作無人化, 提升倉儲整體運營效率。
展望!帶動智慧產業生態構建!
縱觀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巨大的產業規模與先進的智能制造體系,我們從中不難感受到,這一園區的建立,將有助于全面優化長虹產業規劃布局、提升智能制造技術水平,進而推動公司現有產業的持續發展和良性增長,將全面助力長虹在2025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實現“主要產業穩居國內第一集團,培育一批細分行業冠軍或隱形冠軍;利潤總額在2020年20億的基礎上實現倍增;銷售規模在2020年1500億的基礎上增長到2000億元”的“做強、做優、做大”的發展目標。
而更重要的是,園區建成后,同時也將為推動四川乃至中國制造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從世界園區經濟發展來看,基本經歷了由“單個企業→同類企業集群→產業鏈擴展→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演變,只有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才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依靠優惠政策構建的優勢將會逐漸減弱,園區的競爭優勢只能建構在具有獨特區域優勢的產業鏈經濟之上。
依托園區營造的設備制造商、制造類企業、服務提供商和政府可共組生態系統,,長虹將有望構建完善延伸上下游供應與服務配套協作的完整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鏈條完備、結構優化、效益明顯的產業集群,這無疑是促進相關產業適應現代制造業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是解決產業發展瓶頸制約、有效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出路,是引領產業由被動適應向主動服務、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傳統生產向綠色生產轉變的重大舉措。
(新聞稿 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