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國家“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當時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780廠(長虹前身)破土動工;
1988年,長虹30歲,完成股份制改造,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3月,四川長虹(600839)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滬市第一藍籌股;
1997年11月,中國最大的家電研發與制造基地——長虹家電城竣工投產;
2005年11月,合肥市政府與四川長虹、美菱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四川長虹成為美菱電器第一大股東,長虹由此進入冰箱領域,進一步完善家電產業鏈;
2018年,在長虹60歲“生日”到來之際,已經成長為營收過千億的集軍工、消費電子、核心器件研發與制造為一體的綜合型跨國企業集團的長虹,又為自己的“生日”,同時更是為中國制造業獻上了一份怎樣的大禮?
10月28日在蘇寧控股、京東方、海思、聯發科、極米等長虹上下游企業及友商高層、合作伙伴的共同見證下,備受矚目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在綿陽高新區集中發展區正式宣告開工,這也標致著長虹經開區產業園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規模帶動,打造區域制造業發展全新引擎
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現有產業園區突破自身存在的問題,向更高目標轉型升級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成功的產業園項目往往在其定位時就奠定了基礎,那么,作為一個成功的產業園區,如何以整合自身項目資源優勢構建齊備而高效的研發與生產模式?又如何以此為基礎有效帶動所在區位的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
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的答案非常明確。據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產業園是長虹根據綿陽市工業規劃布局、重點項目產業規劃及自身產業升級需要而規劃籌建的,也就是說,從立項規劃之初,長虹與綿陽市有關方面就根據自身產業特點以及當地制造業發展前景,進行了深遠而具有針對性的考慮與布局。
作為按照“技術與產業升級、生產模式創新、制造流程優化、運營能力提升”原則建設的大規模集群型產業園區,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總投資約50億元(一期投資30億元),總占地面積約1300畝。建成投入使用后將覆蓋智慧顯示終端產業、智慧能源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
建成之后,園區內包括智慧顯示終端產業、智慧能源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園區總投資約50億元(一期投資30億元),總占地面積約1300畝。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規模約350億元、平板電視年產600萬臺、網絡產品年產700萬臺、堿性電池年產13億只。
未來,隨著園區產業規模和創新活力的不斷增強,以及整個長虹經開區產業園的最終成型,園區將形成涵蓋經開區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雙創產業園在內的全產業鏈智能制造科技園區,逐步成長為綿陽城市空間發展中的新增長極,可將自身的優勢向城區傳遞,園區與城區在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聯系將日益密切,互動越來越頻繁,堪稱承載起了新的城市職能。
擴容延伸,樹立制造業園區經濟全新標桿
在實現帶動區域制造業提升的同時,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本身,對于我們解讀中國現階段產業園區領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標桿。
中國園區經濟雖只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但卻是每隔幾年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以科技園區為例,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戰略的大背景下,推動產業提質升級是產業園區“二次創業”的根本。而當我們深入分析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的產業規劃,其體現出的總體思路可以總結為兩個詞——“擴容”和“延伸”。
“擴容”,主要體現在園區體量與產業規模上。據了解,建成后的長虹經開區產業園包括空調、冰箱等智能白電產業,連接器、電源等軍工產業,核心部件產業。總占地面積約1600畝,園區總投資4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規模200億元、家用空調年產400萬套、中央空調年產20萬套、智能冰箱年產80萬臺、連接器年產1.1億只、電池年產3億伏安時、電源系統年產5000套。其中,一期工程聚焦高性能長壽命的堿錳電池產業,項目建成后 ,堿錳電池產業穩居全國前三,位居全球第五。二期工程以高倍率新型圓柱鋰電池為核心,打造西部領先的鋰電池智能化綠色工廠。
“延伸”,指的是結合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和產業發展動向,對園區現有產業進行“整理、優化、升級”,確立園區的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延伸和拓展產業鏈,借助產業融合,構筑園區產業“微笑曲線”,提升園區產業鏈的競爭力。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正是秉承了這樣的思路,以自動化、信息化為核心,致力于探索智能制造執行系統和工廠自動化,基于現代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理念,采用立體化物流傳輸系統、物資智能化ID管控系統,實現物料JIT自動配送。應用高度自動化的工業裝備,搭載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系統,提升生產制造全過程的自主調度、自主管理、自主決策能力,構建行業 一流的高效、敏捷、柔性、智慧的智能制造系統,適應各類產品的大規模定制生產。
同時,作為中國智能制造首批試點示范項目和西部唯一一個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的承擔單位,長虹獨創出新型多階段混聯離散型生產模式,通過生產信息化系統、柔性生產模式、智能設備集成、虛擬仿真等工具,提升小批量多批次訂單、C2M個性化定制的制造能力,實現大規模個人化定制。
總之,正如長虹相關負責人所表示的那樣,“長虹已經具備了自由切換大規模流水化生產和個性化定制生產的智能制造能力優勢,能為制造企業提供從總體規劃、詳細設計、軟件開發、硬件加工到安裝和調試的一站式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智能制造產業園與示范級工廠的建設,將進一步提升長虹智能制造技術水平,進而推動公司現有產業的持續發展和良性增長。
(新聞稿 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