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這樣的十字對開冰箱嗎?只要對著它說出“小美小美 關掉左上門”,它就能自動關掉那一扇門,絲毫不用外力。試想,當你剛剛從冰箱里取出一堆食材,雙手都被占用,這樣的功能絕對能“救你于危難之中”。
你見過這樣的空調嗎?它不僅能聽懂你的指令,還能記住你的習慣,還能隨時和你“聊天”,“別人家的女友”也不過如此。
神奇吧?實用吧?令人耳目一新吧?實際上,這些只是長虹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全新AI智能家電的一個縮影,從中,我們可以讀出長虹對于AI與IoT等未來制造業發展趨勢及用戶全新需求的精準把握,以及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頂層戰略規劃與多維度調整。
正如在長虹建業60周年戰略轉型暨產品發布會上,長虹控股董事長趙勇所闡述的那樣,“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AI,像這樣一些最熱門的技術發展方向正在重塑我們的產品與技術,重塑我們的商業模式。長虹必須認清未來的產業發展規律,革自己的命,擁抱未來”。
提升產品競爭力,把握家電產業“AI+IoT”產業未來
9月20日,在2018杭州云棲萬物智聯峰會上,馬云對于兩年前提出的新制造給出了新預言。“以前制造業靠電,未來的制造業靠數據。”
11月7日,在烏鎮舉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雷軍表示:物聯網(IoT)作為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當今世界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正在強力帶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改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度變革。
從互聯網大佬們的這些言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AI+IoT”代表著家電行業乃至整個工業制造領域的風向。而這樣的風向,也對以長虹為代表的家電廠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故步自封,止步不前?還是堅持自主創新,再次踏上征程?長虹的答案顯然是后者。通過加速改革推動轉型,長虹希望強化自已所在領域的競爭力,堅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AI+IoT技術為核心,通過物聯兼容協議,實現電器產品與其他智能家居生態鏈設備的互聯、互通、互控。
早在2012年,長虹就以傳感器模組開發應用、語音識別芯片開發應用、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和應用等為方向進行研發探索,并率先轉化成果,推出全球首臺人工智能電視。同時,長虹還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在冰箱、空調上,極大程度簡化了人機交互的繁瑣程序,受到年輕用戶的認可。
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發,如今,長虹人工智能全系家電的發展更是堪稱日新月異。正如在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那樣,建業60周年發布會上,長虹推出的一系列新款電視、冰箱、空調等智能家電產品在人機交互、語音識別、語義識別上再次實現了大幅提升。
全方位智能制造,構建工業物聯網生態體系
在布局全系智能家電產品體系,夯實“AI+IoT”戰略方向的同時,長虹還敏銳的意識到,雖然,從現在來看,消費者應用是物聯網(IoT)最大的應用領域,但未來,工業物聯網(IIoT,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也將在物聯網發展的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據權威機構預測,全球在2020年之前準備投資的三大行業都是工業物聯網市場的一部分。同時,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到 2020 年,工業物聯網在中國整體物聯網產業中占比將達到25%,規模突破4500億元。
那么,真正完善的工業物聯網體系范本又該具備哪些特征?業界普遍認為,真正完善的工業物聯網體系范本,應做到將具有感知、監控能力的各類采集或控制傳感或控制器以及泛在技術、移動通信、智能分析等技術不斷融入到工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從而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和資源消耗,最終實現將傳統工業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階段。而10月28日宣告正式動工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則正是集中體現了這樣的思路與模式。
作為以自動化、信息化為核心思路的打造的“未來型”園區,長虹在智能制造產業園的規劃上突出“探索智能制造執行系統和工廠自動化”的思路,基于現代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理念,采用立體化物流傳輸系統、物資智能化ID管控系統,實現物料JIT自動配送。應用高度自動化的工業裝備,搭載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系統,提升生產制造全過程的自主調度、自主管理、自主決策能力,構建行業一流的高效、敏捷、柔性、智慧的智能制造系統,適應各類產品的大規模定制生產,最終實現不同行業的“無縫”式生態接入,實現跨品牌硬件互聯互通,通過數據價值的進一步釋放,將業務延伸至更多領域,提供用戶需要的各種服務。
“移動互聯網開始以后,就是看“互聯網+”的企業具不具備和傳統企業競爭的實力。”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上,雷軍的觀點可以說為互聯網+時代的各領域企業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也從側面說明了一點,那就是,通過積極轉型,傳統制造業也可以煥發出全新的活力,甚至將擁有比網絡企業更加廣闊的競爭力提升空間。而經過幾十年發展的中國家電業,也正走向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理念的幫助下,以長虹為代表的家電企業將逐漸打破同質化藩籬,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圍繞著技術、產品、服務構建生態,推動‘AI+IoT’融合發展實現產業升級。
(新聞稿 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