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電腦主機電源而不關閉相應的顯示器、打印機、音箱等設備的電源,看完電視總是習慣性地將電視遙控成待機狀態就離開,這樣的用電習慣會造成多大的電力浪費?隨著2006第五屆中國國際電源產業展覽會(CIPSE)、中國國際電源科技產業論壇(IFPST)的召開,家電待機耗電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同時,隨著部分地區用電價格的調整,節電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待機造成巨大能耗
據中國節能產品認證中心調查發現,京城300多萬戶居民家庭每年僅為待機能耗一項就需多支付1.8億元。如果算上企事業單位的待機能耗,數字則更為驚人。
專家表示,如果一個家庭加上兩部待機能耗為29瓦的空調,普通家庭中僅空調、電視、音響和電腦造成的待機能耗就可以達到112.3瓦。如果以上述家電每天工作8小時、待機16小時計算,一天下來一個家庭浪費的電能高達1.8度,全年要耗費657度電。
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待機能耗已占民用電力消耗的3%-13%。中標認證中心的調查顯示,家電待機能耗占中國家庭電力消耗的10%左右,家庭中各種家電產品的平均待機能耗為15-30瓦之間。其中待機消耗較大的依次為PC主機、電飯煲、DVD、音響功放、VCD、錄像機、打印機和電視。
由于待機能耗偏高,我國家電出口蒙受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待機能耗可能成為下一個非貿易性壁壘。
節電插座能“堵”耗能源頭
目前,我國電源產品的節能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國家也未出臺相關規定,不但造成能源的較大浪費,而且在產品的出口上易受到進口國的技術指標限制。插座行業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但一直以來存在模仿、抄襲之風,真正代表該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實用技術并不多見。
“智能節電插座,有效‘堵’住了能源浪費的這個缺口,和國家的產業政策非常吻合,有效提升了行業水平,代表了插座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專家如是評價節電插座的發展。
“為此,中標認證中心聯合中國電子商會電源專業委員會、北京電源行業協會、北京節能環保服務中心在全國開展‘中國節能產品認證’和‘中國電源行業推薦產品’工作,以推進電源行業的節能。”中國電子商會電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京偉表示。
孫京偉指出,目前電源產業里有一些綠色節能產品,應該得到扶持。“比如北京紐曼公司研發的智能節電插座,可自動實現節電,在電源節電這一領域將派上大用場。”
據介紹,紐曼智能節電插座不改變用戶的任何習慣,在感應到紅色主控設備(電腦主機、電視機等)關閉后,能自動切斷其它插孔設備(顯示器、打印機、音箱、DVD/VCD和功放等)的電源。不僅解決了電器頻繁開關損壞機器與閑時待機時間又浪費電力的問題,而且大大減少了電器的工作時間,有效延長電器設備的使用壽命。在主控設備關閉后,連接在插座上的其它電器隨即完全切斷電源,防止過載、短路及雷擊時損壞電器,安全系數更高!據悉,紐曼智能節電插座通過嚴格測試檢驗,在電源插座行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首款獲得“中國電源行業推薦產品”稱號和唯一入選《中國政府采購年鑒》(2005年)的插座產品。
孫京偉表示,獲得“中國節能產品認證”和“中國電源行業推薦產品”的企業,通過獲得“中國電源行業推薦產品”標識的使用權,既可以使產品的真偽得到證明,也可以受到行業協會的保護。
節電插座成市場“寵兒”
在全國節能周(6月11日~17日)重點活動之一的“北京節能環保展覽會”上,紐曼智能節電插座受到北京市民的廣泛歡迎。產品展臺每天接受咨詢的市民達千余人以上。據項目負責人王月介紹,紐曼智能節電插座均不改變用戶任何使用習慣,自動實現節電,在去年的“全民節約 共同行動”大型節能主題活動中,該產品曾受到北京市領導的極力推薦。據悉,一個紐曼節電插座,每年可省下百余元的電費。家電越多,省的越多!
6月28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電源產業展覽會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信息產業部領導、電源行業專家、中國電子商會電源專業委員會及歐洲電源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此次開幕,并在開幕后蒞臨了北京紐曼公司展位。專家對紐曼智能節電插座的節能原理和智能節能控制予以高度評價。
而在9月10日剛剛結束的北京中關村電腦節上,紐曼智能節電插座再受北京市民的追捧,再次成為電腦節的最大亮點。其中展示現場還有一些小插曲:當紐曼工作人員向市民介紹節能益處和工作原理時,不少市民笑著說知道是如何節電的。原來他們是節電插座的回頭客,在去年電腦節上購買了節電插座,看到今年的新品后忍不住又購買了幾個。
自智能節電插座上市以來,國內主流媒體——中央電視臺對其予以了特別關注,并對紐曼進軍節能產業和智能節電插座進行了專訪。北京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山東衛視、吉林衛視等電視臺均對紐曼智能節電插座進行了翔實報道。
“必須大力提升我國電源電器的科技含量,從源頭加強電源行業的節能能力。”對于智能節電插座和電源整體行業向節能方向發展,孫京偉秘書長非常看好。北京節能環保服務中心專家也對這個項目和產品予以了充分肯定,“這款智能節電設備,非常適合民用和政府企業實用,值得大力推廣。”
(新聞稿 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