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產手機廠商紛紛發布新的旗艦機型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OPPO內部培訓資料曝光的其旗艦機型OPPO R7,顏值頗高,且2999元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更是讓業內為之一驚。那么國內手機廠商為何紛紛重回,甚至將旗艦機型作為新一輪手機市場競爭的焦點呢?
立足中高端 OPPO渠道優勢明顯
據國際研究機構IHS Technology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2015年Q1的銷量達到9900萬臺,較上季下跌5.6%。此前TrendForce 的最新研究報告也指出,2015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2.91億臺,同比下跌9.2%,主要是受到中國手機市場內需疲軟的影響。盡管不同研究機構的市場份額數據有所出入,但惟一相同的是,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整體出現下滑。與此同時,蘋果新近發布的iPhone6及iPhone6 Plus則是一路高歌猛進,而三星的旗艦機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也出現熱銷態勢,鑒于國際大廠旗艦機的熱銷及以中低端手機為主的中國手機市場的疲軟,意味著未來智能手機市場旗艦機的爭奪將重新升溫,并有可能在未來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中變得舉足輕重。
眾所周知,在目前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除了傳統的中華酷聯和小米之外,OPPO其實一直在中高端市場具有一定的優勢且提升明顯。據HIS Technology的最新統計顯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OPPO以8%的市場占有率位居中國智能手機第7位,而鑒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長尾化,盡管看起來OPPO的市場占有率不高,實際上與排名前三廠商的差距也就在3個百分點。而這所以取得如此成績,與OPPO一貫擁有的渠道優勢密不可分。
提及渠道,各廠商因為歷史原因側重點和優勢也不盡相同。例如起步于自家網絡銷售的小米,電商渠道的營銷是其優勢所在。而像華為、聯想、中興等則在運營商渠道頗有建樹。不過隨著運營商對于補貼的減少,上述廠商均面臨渠道轉型,即更多采用第三方電商和實體渠道。第三方電商渠道好說,只要產品過硬,第三方電商渠道是開放的,難就難在自有實體渠道的建設和拓展上,一來是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及時間,二來是對于傳統實體渠道的運作經驗可能存在的匱乏。相比之下,以傳統渠道起家的OPPO的優勢在此得以顯現。其實在我們看來,從用戶購機體驗的角度,對于旗艦機而言,傳統的實體渠道更加有利于用戶對于產品的認知和了解,進而促進其不僅在傳統實體渠道,也會間接刺激其在其他渠道(例如第三方電商)手機的銷售。
旗艦機新標桿 好看與好用一個不能少
有了渠道的優勢,只能說是成功了一半,產品過硬才是真正的王道。
其實就在剛剛過去的時間內,華為、小米、中興等均相繼發布了自己最新的旗艦機。例如華為的P8、小米的Note頂配版、中興的努比亞Z9等。而從華為P8的一體化機身、努比亞Z9的無邊框設計、小米Note頂配版的鋁合金中框加前后玻璃的設計及背部3D曲面玻璃等看,如今的旗艦級的“顏值”(外觀設計及用材等)已經成為旗艦機必備的選項。實際上不僅是國內廠商,從諸如蘋果iPhone6和三星Galaxy S6等國際大廠的旗艦機型看,“顏值”也是市場和用戶購買的主要因素。
提到“顏值”,熟悉手機產業的業內應該知道,OPPO手機之前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始終以獨具的設計著稱。那么當諸多國內廠商紛紛追逐設計之時,OPPO已經在悄然開辟新的設計之路。據我們了解,目前業內傳聞已久的即將發布和上市的旗艦機OPPO R7采用了所謂2.5D弧度屏的設計。據稱,該設計在使用的視覺上可以讓手機整體造型更加晶瑩剔透,質感更強。
當然,有了出色的“顏值”只是旗艦機吸引用戶的第一步,能否好用也是關鍵。為此各主流手機廠商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例如華為P8的語音喚醒功能就頗受業內的好評,而小米以超高硬件配置重回“為發燒而生”的理念也在此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與這些廠商好用與“顏值”相對獨立不同,OPPO更加強調的是“顏值”的好看與好用的無縫結合。
例如上述的2.5D弧度屏設計,除了頗具“顏值”外,在用戶體驗中注重的手機的觸感和握感上的優勢也顯而易見。眾所周知,使用手機時,最常用的動作是用大拇指滑動屏幕。拇指和手掌虎口在接觸屏幕時,接觸的并非是平面而是一個弧面,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另外,從早前曝光的消息看,OPPO R7將繼續強化拍照功能(要知道之前OPPO手機就以強大的拍照功能在市場和用戶中享有很高的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從目前已知的新一輪國產旗艦機的價格看,小米Note頂配版為2999元,華為P8為2888元,中興努比亞Z9最低價為3499元,與這些競品相比,OPPO R7 2999元的價格也頗具競爭力。盡管是旗艦機型,但性價比的優勢還是可以為廠商加分不少。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誰要想在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旗艦機的競爭中有所斬獲,好看、好用、好渠道、好價格一個也不能少。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既是原有旗艦機市場占有者的挑戰,也是新晉廠商的機會。
(新聞稿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