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10月13日結束的TD-SCDMA第三階段首輪測試中,華立的4款TD終端均通過了測試,成為此次測試的最大贏家。在通信行業默默耕耘了5年的華立集團終于看到了中國3G市場的一線曙光。“此次測試的結果表明,國產TD終端完全可以進入商用階段,并領先于國際品牌。”華立信息總裁兼CEO葛晨透露,包括三星、摩托羅拉等國外廠家均參加了此次測試,但都未能通過。
據了解,華立2001年收購了飛利浦位于美國的CDMA項目,四年后,不堪CDMA之重的華立不得不轉向TD-SCDMA技術市場,在高通技術的市場空隙里尋找生存空間,在TD-SCDMA 第三階段首輪測試中,華立的4款TD終端均通過了測試。然而,華立所取得的成績并不能代表國產手機廠家在TD-SCDMA的最終勝利,更不能讓人忽視國產手機廠家在WCDMA和 CDMA 2000 這兩種3G 技術標準上的技術積累欠缺的事實。因為中國3G牌照遲遲未發的迷霧,絕大部分的國產手機廠家無論在中國3G 標準TD-SCDMA 上,還是 WCDMA 和CDMA 2000,均保持一種觀望和遲疑的態度。而易觀國際手機分析師林娟指出,國產手機廠家中興、華為在3G技術的積累上相對成熟,并在國際3G市場屢有斬獲,以夏新、波導和聯想等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家因為得到政府投資3G基金支持開始進行了一些研發,而絕大部分的國產手機廠家在即將到來的3G面前,仍然是一片空白。
根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從2003年至今,已經有近20家的國內通信企業的3G項目獲得了信產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的支持,但移動終端廠家僅有夏新、波導、海信、華為、中興和聯想6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產手機廠家老總透露,除了信產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外,信產部和發改委還設有專項資金支持。比如,2004年7月,信產部、發改委、科技部三大部委聯合向TD-SCDMA產業聯盟提供了7億元的資金支持,當時國家給TD-SCDMA下達的死任務是:2005年6月拿出商用設備和終端。而據了解,宇龍通信、華立等為數不多的國產手機也獲得不同程度的政府資金支持。“政府資金的支持只是很少一部分,占華立在3G投入總額不到10%。”葛晨表示,由于中國3G牌照遲遲未發,信產部和發改委的資金讓企業在中國3G迷霧中隱約找到了方向,這種支持讓華立堅定了做TD-SCDMA的信心。
據悉,華立是TD-SCDMA聯盟的發起方之一,除TD-SCDMA,華立并沒有涉足另外2個3G 標準WCDMA 和CDMA2000。今年2月華立獲批GSM和CDMA兩張手機牌照,并為此投入1億元籌備手機生產基地。葛晨仍然表示,公司所有動作都是為了備戰TD-SCDMA 的3G 市場。宇龍通信公司副總裁李旺也表示,雖然公司是民營企業,因為公司在雙模雙待手機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也得到一些政府資金支持,增強了宇龍通信做3G,特別是做3G雙模手機的信心。李旺認為,在中國3G啟動的初期,雙模雙待絕對會是市場的主流,但雙模雙待技術門檻相對比較高,國產手機廠家應繼續介入這一塊的研究,才可能在3G真正來臨之前,啟動市場,由于無法確定中國采用哪種3G制式,作為廠商需在多個方向進行投入,壓力比較大。而時間拖得越久,廠商的壓力越大。據悉,宇龍已研發出TDLGSM雙模手機,正在TD聯盟檢測。但據TD聯盟成員透露,宇龍的TDLGSM雙模手機并沒有通過TD-SCDMA第三階段首輪測試。
據了解,盡管TD的呼聲越來越高,也有不少國產手機廠家仍然不敢放棄WCDMA手機。金立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溟皓透露,金立在投入TD的同時,也不敢放棄 WCDMA,WCDMA 手機剛剛在金立立項。“經過技術成熟度、市場空間等各方面的充分評估,康佳早已上馬WCDMA終端,最近才開始TD的立項。”康佳通信研發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康佳WCDMA的終端產品已進入產品化階段,也開始與海外電信運營商聯系,準備開拓海外市場。該負責人透露,來自3G的挑戰遠遠大于可能帶來的市場機會。因為3G的門檻非常高,尤其是測試環節,測試設備稀缺造成測試環境搭建極為昂貴。據透露,一套基于WCDMA標準的測試儀器投入就超過人民幣1000萬元,這還不包括日益龐大的3G研發團隊的投入。而與康佳、華立等激進派相比,絕大部分國產手機廠家還在中國3G迷霧中觀望。“現在國內手機市場競爭異常慘烈,絕大部分手機廠家都廝殺在生與死的邊緣,根本無暇,也無多余資金來投入3G。”一位國產手機新軍的屈朝(化名)表示,現在只是極小部分有實力的手機廠家在真正投入3G,絕大部分國產手機在TD-SCDMA的形勢越來越明朗的前提下,開始關注TD制式。屈朝指出,手機快速消費電子產品的特性,導致手機廠家永遠都由市場驅動,如果沒有明確的市場和明朗的市場前景,廠家絕對不敢貿然投入。波導公司新聞發言人陳李賢表示,波導在3種3G制式均有投入,持續跟進。但波導認為,即便2007年初發放3G牌照,要3G真正進入服務階段,至少還要到2008年,國產手機廠家有充足的時間準備。
(第三媒體 200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