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輕薄卡片DC一直很受消費者關注,2006年以來,“防抖功能”成為了卡片機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如今幾乎所有品牌的卡片機都宣稱具備某種防抖功能。總體說來,防抖技術大概分兩種,一種是電子防抖,即通過提升感光度,進而提升快門速度來避免抖動,但是也會引起畫面質量的下降;另一種是“光學防抖”,即通過相機中的光學組件來克服手抖帶來的畫面模糊,這是一種比較先進的防抖方式,不會造成畫質的下降,目前只有少數一線品牌具備這項技術。
光學防抖技術歷史
“光學防抖”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尼康公司開發的“VR減震”技術,其原理是:在防抖鏡頭中,裝有高度靈敏的陀螺傳感器,它可以準確的檢測到手震的方向和幅度,經過計算處理后,控制一組鏡片反向平移,抵消手震引起的畫面模糊,從而改善低快門下手持拍攝的效果。后來,佳能、松下、索尼分別自主開發了光學防抖技術,其基本原理與尼康的VR技術大體相同,只是做了一些局部的改進,如:松下在防抖組件中引入了磁懸浮技術,而索尼的“光學防抖”組件中只有一枚可移動的鏡片,相比那些移動整個鏡頭組來實現防抖的DC來說,這種設計不僅更加省電,DC的體積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膠片相機時代的“光學防抖”技術主要應用于尼康、佳能的高檔鏡頭中,進入數碼時代后,由于索尼、松下等廠商對“光學防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大大推進了這一技術的“平民化”進程。松下最早推出了使用光學防抖技術的FX系列卡片DC,而索尼則在2005年底發布了DSC-T9,第一次把“光學防抖”和高感光度相結合的“雙重防抖”概念引入數碼相機制造中,為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雙重防抖”也成為了2006年DC行業的主旋律之一。今年秋季,索尼再接再厲又發布了兩款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卡片DC:DSC-T10和DSC-T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