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0日,來自深圳的張先生到海淀區政府申報“內資高新技術企業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業務,填了11張表格423項數據后,他順利地完成了申報,如果幾年前他要申報就沒這么幸運,他必須填29張表678項數據。這前后的變化源于海淀區政府網上協同辦公系統的上線運行,它也是海淀區政府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有著“中國硅谷”之稱的北京市海淀區,是我國著名的文化教育區,區內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國的第一臺計算機、第一個互聯網、第一封電子郵件、第一個門戶網站、第一套交互式網上辦公系統、第一個數字園區……都出自這里,海淀區政府作為海淀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管理機構,其辦公效率、辦公質量的提高對區域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
海淀區政府信息化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海淀區政府的信息化建設要與時代需求同步,如果只能賣高科技產品,就不足以支撐起“中國硅谷”的美譽。海淀區政府的信息化建設,這種需求不僅是外在的,同時也是海淀區政府內在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1999年年底,北京市市長劉淇提出“數字北京”概念,2005年3月26日,國家建設部科技司在17個城市(城區)實施第二批數字城市(城區)建設試點,數字化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
完整的數字城市(城區)包括:建設基礎設施數字化;產業數字化;城市管理數字化;政務數字化;生活數字化五個層次。其中,政務數字化包括:虛擬辦公室計劃(無紙化辦公,網絡會議);在線政府示范工程(政務信息公開,在線登記與申請,政府電子市場,政府信息反饋與電子投票);跨機構的數字政府計劃(政府部門內部的信息共享與交換,“一站式”在線政府綜合服務系統)。
面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特殊服務需求,海淀區政府將電子政務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數字園區”、“數字政府”和“數字海淀”。海淀區政府將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信息共享為特征、以資源整合為標志的新型政府。政府組織機構的設立則根據群眾的意向和需求,朝著“單一窗口”、“跨部門”、“24小時”、“自助式”的方向發展。
“數字園區”建設,是電子政務網上辦公建設的起步階段。2000年7月28日,海淀園建立了全國首個交互式網上辦公平臺,在原有“一站式”的政務機制框架下,將海淀園包括內、外資高新技術企業審批、稅務、管理、財政、外事和統計等17個業務職能部門的6大類48項業務事項,全部轉移到網上辦理。
2005年1月1日,涉及全區35個委辦局1578項業務的海淀區對外網上交互式辦公系統正式上線運行,海淀區的電子政務由重點突破進入了全面拓展、整體推進的階段。
2005年7月1日,網上跨部門協同辦公系統正式上線,海淀區政府進入網上協同辦公的高級階段,即“數字海淀”階段。從數字園區———數字政府———數字海淀,海淀區政府電子政務建設五年邁出三大步。
現在海淀區群眾只要登入政府網上協同辦公系統,根據自己需要提出一項業務請求,按要求填寫材料,提交給“虛擬政府”,網絡就會自動分發用戶材料到各相關部門,并組織相關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對其進行審批,用戶則隨時可以了解審批或核準的狀態和反饋的意見。
網上協同辦公系統,改變了政務信息的傳遞和流動方式,大大簡化和優化了跨部門的辦事流程,改變了集中開會研究、自上而下的下達指令和自下而上的層層匯報、層層報批和層層審批為主的工作方式,同時也減少了因“文山會海”、“公文旅行”而耗費的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
網上辦公、遠程會議,不僅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時空界限,同時也加強了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互動。
截止到目前,海淀區電子政務建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從海淀區對外網上交互式辦公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起,截止到2006年6月1日,辦理業務事項近5.47萬件,辦結近34440件,月均達2026件。
從政府信息化指標來看,90%以上的政府服務業務和60%以上的政府管理業務實現網上處理;從企業信息化指標來看,區內高新技術企業100%上網,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北京市同類電子商務交易的80%以上;從社區信息化指標來看,社區寬帶網接入率達100%,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50部,計算機普及率達每百人90臺。
既要與時俱進也要不斷跨越,這是海淀區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宗旨。依據這個宗旨,海淀區正在逐步邁近“數字海淀”的建設目標,為區內企業、居民提供數字化的生存環境。 (新聞稿 200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