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全國教育科研寬帶骨干網經過多年建設已經能夠滿足開展遠程教育、協作研究、電子政務等方面的需要。而高速的通訊網絡環境雖然解決了困擾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信息溝通問題,但同時也使得信息資源分散、易用性差的問題突顯出來。
寶德科技作為國內最優秀的網絡服務供應商,十年如一日傾力于教育行業應用,出于對教育行業用戶需求的深入把握,開發出針對遠程教育的全新解決方案。現以某市教育網遠程教育功能實現為例,介紹寶德遠程教育解決方案。
需求分析:
某市遠程教育網解決方案根據教育行業管理業務的結構、流量的分布等特殊性,規劃該市教育學科應用網站是由市教育局、區教育局、學校(單位)構成的一個三級教育信息網絡,在網絡邏輯結構上將分為核心骨干層(市教育網絡中心)、匯聚骨干層都、接入層(高初中學校)。整個網絡呈星形分布,網絡中心和學校通過光纖網絡進行連接。這種建網方式投資少、易擴展,隨著骨干網絡設備的升級,網絡性能也可隨之大大提升。
該網絡建成后將集在線教學、在線考試、遠程教育中心、課堂直播互動學習、視頻會議、視頻廣播教學、遠程行政管理、教育信息發布、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在線備課、視頻點播等功能于一體,全面解決和改善遠程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網絡通信瓶頸。
方案推薦:
寶德向用戶推薦了基于模塊化——分布式系統(啞鈴型)的最新雙核平臺遠程教育解決方案。隨著寶德最新酷睿雙核服務器的發布,新產品帶來的新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遠程教育網絡的總體性能,使新系統和上一代相比性能提高2倍、能效提高3倍。
系統設計思路是:集中管理,分布式節點存儲,分布式負載均衡,為將來系統發展作好平滑擴展、資源最大共享的準備。這樣的系統就可以更好地適應用戶群的增加,合理利用網絡帶寬,合理保障系統經濟效益、系統將來擴容、網絡服務質量。
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在市教委遠教中心放置核心服務器群組,由中心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計費,以統一的門戶向全市學生用戶提供服務,用戶在中心統一認證,而其他的中轉服務器、終端服務器則分布放置在區縣教委,以及周邊高中小職幼等各類學校。
終端服務器也都可以向整個中心地區及其他周邊地區的用戶服務,各地服務器之間進行負載平衡,實現動態分布、自動分發以解決高并發流的要求。
項目配置:
整體項目采用了20臺寶德PR2310D雙核服務器,部分寶德PT6280D系列雙核服務器。其中PR2310是2U機架式服務器,經濟實用、物超所值的主流工作組/部門級高可靠雙路服務器,完美融合Intel最新Dempsey和Woodcrest處理器、Intel S5000芯片組技術及SCSI/SAS硬盤熱插拔技術,提供超越期待的高性價比。
其中寶德PT6280D服務器是一款工作組級服務器,采用Xeon 3000單路雙核處理器,最大支持8GB ECC 雙通道DDR2 內存,支持1066/800/533MHZ FSB,支持最新的Serial ATA II硬盤,傳送數據可達300M/s。PT6280D是首款真正基于雙核至強雙核CPU的節能服務器,它性能提升了2倍,而能耗降低為對比型號的2/3。
雙核技術:
寶德服務器已經全面提升至雙核平臺。英特爾Dempsey\Woodcrest處理器用于組成雙路服務器,如組成PR2310D/PR2750D等部門級服務器;英特爾Xeon 3000系列處理器用于單路服務器,組成PR1280D\PR2280D\PT6280D等工作組服務器。
雙核服務器不僅在處理器性能上有很大提升,而且在整體系統性能也有大幅度提升。如PR2310D前端總線(FSB)最高可達1333MHz;采用Intel S5000芯片組,數據帶寬最大可達21Gb/s;同時融合Hyper Threading技術,最大限度利用處理器處理進程;采用Fully Buffered DIMM:以串行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功能獨特的AMB緩沖芯片;可靠性更強,有效解決內存子系統瓶頸,傳輸帶寬可達8.0GB/s。
虛擬技術:
VT虛擬化技術極大提升平臺的可靠性和彈性,為服務器的整合、原有數據的遷移以及安全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I/OAT技術:
針對現今的處理器架構對TCP/IP協議堆棧進行了優化,同時強化了平臺性能從而大幅降低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延遲,克服網絡加速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更好地利用千兆以太網通道和現今的高性能處理器。最大有效提升網絡負載能力達30%,同時降低CPU處理器占用率
高可用性:
提供網卡冗余、硬盤熱插拔冗余及散熱風扇冗余能力,保證系統高可用,實現高性能低功耗。
方案效果:
寶德經過不懈地努力,成功地將遠程教育功能融入到該市教育科研網中,以寶德PR2310D/PT6280D服務器為中心組建的網絡平臺,也為該市遠程教育提供了可靠、穩定、高速的優質網絡運行環境。
寶德成功開發該市遠程教育網功能,與寶德經常參加“送服務器下鄉”等教育公益活動分不開的,是長期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傾注使得寶德探索到中國教育網絡建設的核心和精髓。
(新聞稿 20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