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攝影愛好者,他們對相機的要求自然十分苛刻,相機的速度、成像質量、分辨率、人體工程學設計、操控性等指標都要盡可能的好,中、高端數碼單反相機(DSLR)自然成了他們的不二選擇,但高性能的背后暴露出了DSLR最大的問題——便攜性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攝影愛好者都會購置兩臺以上的數碼相機,一臺DSLR主要用于“比較重要的場合”,比如:攝影俱樂部組織的外拍,或是閑暇之余自己創作的小品等等。
但畢竟隨身攜帶數碼單反和幾顆不同的鏡頭這樣的裝備不太現實,所以衣袋里有一臺便攜相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們可以隨時記錄令人感動的瞬間。最近筆者就陪著攝影發燒友小董購買了他的第二臺DC——理光Caplio R1。在選購過程中還真學到了不少知識,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分享一下吧。
u 小董購買R1的理由1:同級產品中最快的速度
拋開分辨率、鏡頭質量等等指標不談,對于發燒友來說DC的速度最為重要,原因很簡單,攝影是瞬間藝術,想要留下那些美好的瞬間沒有一臺反應快速的相機是不可能的。對于發燒友來說,他們會盡可能選擇開機速度和快門時滯低的產品,從而減少因相機速度低而影響自己拍攝。在便攜DC廠商中理光這點作的最好,其中R1、R1v、R2等機型基本都可以達到小董的要求。
• 0.8 秒快速起動
• 0.05 秒全球最短快門時滯
• 0.9 秒拍攝間隔
u 小董購買R1的理由2:微距、廣角、大變焦,讓我一鏡走天下
在理光R1具備4.8倍光學變焦(28-135mm),這可以大大的方便使用者,更重要的是其廣角端達到了28mm,拍攝風景等一些需要廣角鏡頭的地方非常實用。具有1cm超微距拍攝(浮點選擇自動對焦功能),便攜DC也能展現細微之處。同級產品一般只能做到3倍光學變焦,且不具備28mm這樣的廣角和1cm超微距“一鏡走天下”一詞已經基本說出了小董的想法,但必須指出,我們這里所說的“一鏡走天下”和發燒友們掛在嘴邊的還有所區別,這畢竟是用來形容小董的第二臺DC——便攜 DC。
u 小董購買R1的理由3:功能齊全,體積小
在查看相機技術指標時,小董著重強調了幾個他特別欣賞的功能,我已經在下面的參數列表中加粗了,您可以先看一下。
下面筆者羅列了R1 的重要功能參數:
• 6 種實用情景模式
• 3 種連環快拍模式 (獨有的順連拍和逆連拍)
• 3 種測光方式 ( 256點 / 中央偏重 / 點測光 )
• 內置閃光燈
• 無限制帶聲音短片拍攝 (高質短片每秒30幅)
• 廣闊的感光度范圍
• 自動及手動設定: ISO 64 / 100 / 200 / 400 / 800
• 多種白平衡設定 ( 自動 / 室外 / 陰天 / 白熾燈 / 熒光燈 / 手動 )
• 曝光補償 +/- 2EV ( 每級 +/- 0.3EV )
• 自動及手動對焦
• 快速重看可達 8x 倍放大重看照片
• 超長壽專用鋰電池及充電器 (另購),可拍攝高達500張照片
• 兼容 2 節 AA 堿性電池,可拍攝高達 200 張照片
• 體積:100.2×55×25mm
之所以小董特別欣賞上面那些功能就是因為它可以給自己帶來樂趣,比如手動對焦、無限制帶聲音短片拍攝、3 種測光方式,有了這幾樣就能憑借自己的經驗去做出正確的設定,得到自己最好的效果。這就是發燒友所關注的內容,此外還有一些非常實用的功能,筆者就不在這里解釋了。
u 小董購買R1的理由4:夠用就好、操作簡單
我們先來說說“夠用就好”:對于發燒友來說,他們對硬件的要求往往很好,但這是在擁有強大的資金作為后盾的,不過發燒友也不是冤大頭,他們會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雖然這是小董的第二臺DC,但它依然需要可以應付絕大多數情況,否則他決不會為之付出一分錢。可能很多朋友在考慮,這樣一臺400萬象素的機器是否能滿足小董的需求。您也不用猜了,當時我也問過他,您猜小董是怎么回答的?
他說:“呵呵,你是不是覺得現在到處是800萬象素的機器, 400萬的已經沒有購買價值?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高分辨率DC是為了滿足大幅面沖印和專業人員推出的,對于普通消費者和我來說足夠用了,因為這樣的相機至少可以沖出10寸的照片,更不用說放在網上和放在相冊里了。”
后來他還曾告訴我,其實很多獲獎攝影作品就是用R1這種便攜DC照出來的。作品的好壞關鍵在于內容,其次才是技法和工具。
“操作簡單”:這不難解釋,因為小董在購買時還考慮到,這臺DC還會給自己的父母使用,選R1也是考慮到它的自動功能比較強大,不用設置也能照出很好的相片。
u 編者評論
之所以筆者要在這里介紹一款發燒友非常喜愛的DC,就是想讓廣大讀者了解您在購買數碼相機時需要注意的東西。而且普通消費者需要的功能它都有,我們只要出手購買就可以了,至于是否能發揮它的功能我們根本無需擔心,隨著攝影水平的提高您會體驗到這些功能給您帶來的快樂和方便性的。所以,一旦決定了, 就好好的研究你手里的工具,這樣您才能真正學會攝影,用好相機。(新聞稿 宏中提供 200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