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回首六十年來中國巨大變化的熱潮。從建國初的民生凋零、經濟落后和中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到現如今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的鞏固。這巨大的變化發生在短短的六十年間,的確是國人的驕傲。在這樣的時刻,更多的企業也在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種種艱辛和取得的成就,究竟是否與祖國一同在發展。中國的高性能產業也在回顧著往年的滄桑,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大力扶持,中國高性能產業有了迅猛的發展。
從恥辱到自主
曾幾何時,“玻璃房子”事件一直糾結著新中國一代又一代計算機研發人員的心。這似乎已經成了國家和民族的一種屈辱的歷史。現在推開石油物探局的機房大門,看到的是一排排絕大部分的國產品牌機器,再也不是那個由外籍人員掌控計算機大門鑰匙的年代了,現在石油物探局70%的機器已經都是由國產的系統所代替,這就是國人的驕傲。從1993起,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和曙光公司先后成功研制和推出了曙光一號多處理機、曙光1000大規模并行機、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曙光3000和天潮1700機群結構超級服務器,面向網格應用的曙光4000L和曙光4000A,以及新型“超并行”體系結構的曙光5000,到現在曙光6000的即將推出,每一代大系統的推出,無不代表著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中國高性能從無到有,再從有到優,中國的高性能產業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朝前走著,北京有句老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我們不要停,一直朝前走,超越也不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獨立自主研發高性能的計算機的理想也是發軔于一窮二白的境地和國際巨頭的重重限制的窘境當中,但是,中國還是有了自己的高性能服務器,而且是應用在了全國各個領域當中,就拿曙光5000來說,從技術層面,曙光5000的效率可以看做從曙光開發第一臺高性能計算機到今天效率最高的,效率高達77%,這個數值已經非常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從應用層面,曙光5000的正式推出可能解決國家大規模的,更先進的工程問題,比如上海大飛機的制造,先進藥物的設計,大型艦船的模擬船身,幾十萬噸級的貨輪設計,可以說是上到航天航空,下到地質勘探,到氣象預報,幾乎在整個國民經濟上都有它。
再談高性能服務器未來十年
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歷軍曾經表示,“10年前的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在追趕國外,10年后我們是在趕超國外。”一字之差,說明了國內高性能產業與國外相對比距離是越來越近了,現在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加一把勁第一個趕上國外技術水平,同時要超過它,這就是歷經十年艱辛后,心態的變化,實際的市場變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中國的高性能計算機上,將會是采用國產處理器,國產操作系統,甚至是國產的應用軟件,這樣的產品能夠普及到整個國家各個領域中。
國產化,很多人直接想到的就是高性能計算機的核心技術——CPU。據了解,在中國正在研制的下一代高性能計算機曙光6000里,將會采用自主設計的國產高性能CPU,甚至國產操作系統。而如果這幾方面都實現了國產化,說明中國的高性能計算機研制和應用水平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基本上能和國外技術并駕齊驅。當然,也只能說是趕上,還不能說“超越”。在高性能計算應用軟件方面,依靠國家863計劃的支持,研發生產制造了中國第一臺百萬億次超計算機曙光5000A的曙光公司,現在正與國內的主要科研機構同力協作,研發相關應用軟件軟件。在目前與國外應用軟件的試用比較中,一些用戶甚至感覺國內軟件比國外軟件更勝一籌。雖然這只是一個試用對比,但也正說明許多類似曙光這樣的自主創新民族企業正在努力追趕國外先進技術和應用。國內的高性能計算應用軟件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全面超越國外,但從過去的“沒有”到今天的“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趨勢。相信通過兩年三年的努力,中國的應用軟件在某些領域可以與國外的軟件展開競爭,甚至進行一些替代。
躋身國際 超越夢想
2008年11月,用以衡量全球高性能計算機研發制造實力的TOP500排行榜官方機構發布了最新的名單:由曙光公司研制生產并部署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的百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曙光5000A以峰值速度233萬億次、Linpack值180.6萬億次的成績再次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這一成績不但代表著中國將擁有除美國本土之外速度最快計算機的國家,同時上海超級算計中心也以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高性能計算平臺。這是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發展的成績,也代表這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水平離世界的水平更拉近了一步。
六十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漸昌盛,而中國對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一直是激勵各大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這十幾年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的發展與國家政策的支持分不開。盡管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的高性能計算機產業發展道路并不平坦,在國家政策支持與企業自主創新的雙重努力下,在未來10年間,將是中國高性能產業大展宏圖的10年。
(新聞稿 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