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蓋茨: 蓋茨最后1次全職員工身份 發表告別演講點評
  • 4樓 Re: 微軟蓋茨: 蓋茨最后1次全職員工身份 發表告別演講
  • 比爾蓋茨十條職場箴言


       1.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

      2.這世界并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3.高中剛畢業你不會成為一個公司的副總裁,直到你將此職位掙到手;

       4.如果你認為你的老師嚴厲,等你當了老板再這樣想;

      5.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尖聲抱怨錯誤,要從中吸取教訓;

      6.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現在這樣乏味。他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在為你付賬單,給你洗衣服,聽你大談你是如何的酷;

      7.你的學校也許已經不再分優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卻仍在作出類似區分;

      8.生活不分學期,你并沒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沒有幾個人樂于幫你發現自我;

      9.電視并不是真實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實際上得離開咖啡屋去干自己的工作;

      10.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頭來會為一個乏味的人工作。
  • 作者:hellone 2008-6-4 22:59:00
  • 3樓 Re: 微軟蓋茨: 蓋茨最后1次全職員工身份 發表告別演講
  • 比爾蓋茨的人際關系法則


        很多人只知道比爾•蓋茨他今天真正成為世界首富的原因,是因為他掌握了世界的大趨勢,還有他在電腦上的智慧和執著。其實比爾•蓋茨之所以成功,除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比爾•蓋茨的人脈資源相當豐富。

      比爾•蓋茨創立微軟公司的時候,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在他20歲的時候,簽到了一份大單。假如把營銷比喻成釣魚的話,是釣大鯨魚,還是釣小魚比較好呢?回答肯定是大鯨魚。因為釣大鯨魚釣一只可以吃一年,但釣小魚的話得天天去釣。比爾•蓋茨在25年前創業的時候,他就了解了這一點。他一開始就釣了一條大鯨魚。

      讓我們來領略一下比爾•蓋茨的人際關系法則。

      第一,利用自己親人的人脈資源。

      他20歲時簽到了第一份合約,這份合約是跟當時全世界第一強電腦公司——IBM簽的。

      當時,他還是位在大學讀書的學生,沒有太多的人脈資源。他怎能釣到這么大的“鯨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原來,比爾•蓋茨之所以可以簽到這份合約,中間有一個中介人——比爾•蓋茨的母親。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會董事,媽媽介紹兒子認識董事長,這不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嗎?假如當初比爾•蓋茨沒有簽到IBM這個單,相信他今天絕對不可能擁有幾百億美元的個人資產。

      第二,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脈資源。

      大家知道比爾•蓋茨最重要的合伙人——保羅•艾倫及史蒂芬。他們不僅為微軟貢獻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貢獻他們的人脈資源。

      第三,發展國外的朋友,讓他們去調查國外的市場,以及開拓國外市場。

      比爾•蓋茨有一個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彥西,他為比爾•蓋茨講解了很多日本市場的特點,為比爾•蓋茨找到了第一個日本個人電腦項目,以此來開辟日本市場。

      第四,雇用非常聰明、能獨立工作、有潛力的人來一起工作。

      比爾•蓋茨說:“在我的事業中,我不得不說我最好的經營決策是必須挑選人才,擁有一個完全信任的人,一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個為你分擔憂愁的人。”
  • 作者:¥¥¥ 2008-6-4 16:20:00
  • 2樓 Re: 微軟蓋茨: 蓋茨最后1次全職員工身份 發表告別演講
  • 比爾·蓋茨在中國哭了

        消息說,比爾·蓋茨在中國哭了。為什么哭了,說法不一。
        有人說,他看到中國的一則報道后哭的。這則報道說,2003年“非典”期間,中華慈善總會總共才收到770萬元捐款,其中只有一個富人以個人名義捐了200***民幣。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超過了23萬名,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當國家面臨那么嚴峻的災難時,收到的捐款只不過700多萬元人民幣,而且23萬多名百萬美元以上的富翁中僅一人捐了款,只有23萬分之一。難怪比爾·蓋茨要哭。不僅僅是他要哭,凡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會感到悲哀,都會感到心痛。不是早有經濟學家說“富人有功”嗎,為什么到該立功的時候,把頭縮進了烏龜殼里去了呢?  
        也有人說,他不是為這事哭的。他是為有人批評美國鋼鐵大亨卡耐基說的一句話而哭的。卡耐基說的這句話是:“富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據說有位中國富人卻說,“自己創造的財富是自己的”,“沒有義務送還社會”。比爾·蓋茨是卡耐基這話的忠誠實踐者,他在4年里給慈善事業的捐贈達235億美元,相當于他現有凈資產的60%。他怎么也想不通啊,竟然有人也敢說“沒有義務把它返還社會”。在美國,也經常有人批評比爾·蓋茨,說他捐款1億美元給印度人做抗艾滋病研究,是為了獲得免稅權;他給學校捐獻電腦和電話,說他是做廣告,反正他自己也覺得是不該賺這么多錢了。
        不管比爾·蓋茨是為什么而哭的,我還是覺得他哭的有些道理。有那么些人總說國人有“仇富心理”,我不知道這“仇富心理”具體指的是什么。按道理說,大家都喜歡富裕,沒人不喜歡富裕的,不然為什么一提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有那么多人擁護。看來“仇富心理”不是指的這個富。“為富有仁”,是大家歡迎的,自然不會對“為富有仁”者產生仇恨心理。那是指什么呢?
        不知道你看過這個事后有何感想。長沙街頭明星們烤一個肉串,有人花一萬元搶著買;50克不起眼的茶葉有人花2萬元買下。然而那些躺在醫院無錢治病的老人,那些無錢上學的準大學生,他們也許只要幾千元就足夠挽回一條生命,或者能夠湊足上大學的費用,可是沒有誰來“買”他們的賬。相比之下,富人們的“斗富”,比起他們的“憐貧”要重要得多了。  
        某女明星在這里做秀賣烤肉串,結果她烤出來的還帶著焦糊味的五串烤肉串被一個老板以17888元的天價買走,而這位老板買下肉串后,隨手就遞給了旁邊的一個小孩。
        錢是富人們自己的,他們想怎么花掉就怎么花掉,誰也不會去干涉他們的。他們愿意給誰就給誰,誰也不會強迫他們。但想想今天,800多萬元一輛的賓利豪華轎車在中國市面上竟然供不應求,這就有些叫人懷疑了。比起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要窮得多的中國,竟然成了豪華轎車最大的銷售市場,連美國、日本人都覺得自愧不如。人們不得不產生疑問,中國的富豪是否富得太容易了?太快了?
        富人的錢是怎么賺來的,這是人家的商業秘密,我們無須去打聽。但馬克思說的剩余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資本是只能轉移價值而不能創造剩余價值的,不知道老祖宗的這些話現在還管用么?沒有大多數人的辛勤勞動,少數人是富不起來的。多數人也希望少數人富裕起來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富裕。中國不是富起來的人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是富起來了的人就該縱欲?就該揮霍?就該置國人利益于不顧?
        比爾·蓋茨哭了——此事是否屬實,我看也沒有必要去考證了。中國人的事,外國人是不會著急的。對于富人的奢侈的議論,似乎也因為人微言輕而不足道。但我們這個社會還是應該有一個尺度的。墨子曰:“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但愿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 作者:adang 2008-6-4 13:03:00
首頁 | 前頁 | 后頁 | 尾頁分頁 1/1 [1]

點評
字數0
姓名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