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最近開放了自己的X5瀏覽器內核,為其他App和創業者提供優化的Web引擎。聽著很技術范兒的一件事情,似乎也沒有微信添加一個新功能這樣的新聞轟動,但是對手機瀏覽器的發展方向而言,這樣的變化或許可以提供一些關于未來瀏覽器趨勢的一種思考。
在單兵作戰難以重現昔日PC端輝煌的情況下,在技術層面上和其他App們尋求融合會不會是手機瀏覽器們未來的方向?
在PC端,大多數的信息都是由網頁承載,由瀏覽器呈現的,瀏覽器的入口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所謂的三級火箭、四級火箭模式也展現出非常強大的能力。
但到了移動端,以Native App為基礎的生態逐漸構建,每一個App都可以視作一個入口。而由于使用場景的多元化,用戶對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多,從而促使瀏覽器在移動端更像是一個內容的聚合與呈現平臺。
Web App和Native App之比
當然,我們看到的是很多瀏覽器或者原本生態系統極其依賴于瀏覽器的公司,在移動端入口的爭奪上還是希望重現PC端的那種生態,于是就有了諸如Web App、輕應用這樣一些概念。其實這些概念本身并沒有太多問題,問題在于用戶在移動端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用一些“反人類”的方式去改變并不如容易。
從淺層面說,用戶需要一個使用這些Web App的理由,為什么明明可以在桌面上點開的應用,而我們卻需要打開瀏覽器,然后再去點那些輕應用圖標呢。科技以懶人為本,這句話似乎很難反駁。
另一方面,主打無需連接、云服務的Web App們在沒有網絡的狀態下基本上就可以歇菜了,而不少Native App卻依然可以提供本地服務,比如說地圖。像百度、高德、搜狗們都提供地圖的H5版,但是用的卻寥寥無幾。
而從技術層面去說,傳統的Web技術在頁面優化、渲染能力等方面和原生應用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在調用一些功能的權限和能力上,比如說拍照。當然即便是Native App可能在這一點上做得也不是特別好,越來越重的微信有時候拍照的時候尚且會卡,就更不必說瀏覽器里面的某個Web App了,Native App還是更接近系統底層。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Web技術在移動端沒有未來了,在移動端,社交的地位正逐漸提升。人們熱衷于將自己看到的好的內容分享出去,而我們看到一些好的內容、有趣的東西也更多的是來自于朋友圈、微博這樣的社交網絡。
對于這些內容來說,公眾號只是一個其中很小一部分的承載,其實很多內容還是基于Web頁面的。
基于Web的內容傳播
很多朋友可能對“神經貓”這樣很簡單的H5游戲記憶猶新,雖然畫質等很多方面都顯得比較粗糙,但是基于社交App的這種傳播能力卻是手機瀏覽器很難做到的。
從技術上來看,這些小游戲的開發者以及一些應用的開發者對Web引擎還是有需求的。相反,手機瀏覽器們在自己的App內即便是做出了這樣有趣的小游戲或者好內容,也很難形成病毒傳播的效果。
而往更廣的范圍說,目前很多主流App的內容呈現方式也還是基于Web的,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微信。騰訊系應用早期大多采用的還是Android系統的內核,最近也是全部換成了QQ瀏覽器的X5內核。
可以說無論是出于內容呈現本身,還是內容傳播效果方面,應用的開發者自然希望好的Web引擎來支撐其產品體驗,尤其是在安卓系統中。
對手機瀏覽器們來說,如果只是局限于Wap網頁、Web網頁、基于H5的輕應用什么的,很容易就陷入了前文所言的那種窘境之中。和已經非常成熟的Native App對著干。但是如果將引擎和技術開放出去,則可能有更多想象的可能性。畢竟,通過不同App積累用戶內容需求的一些特點,在大數據方面做一些探索還是很有想象空間的一件事情。
開放內核之于騰訊
不過,對于騰訊來說,做這樣一種瀏覽器內核和云服務的開放只能算作一小步,離構建一個大的生態還有很大的距離。
首先,騰訊系的產品,尤其是微信選用騰訊自家的X5內核確實給這個產品帶來了很大的基礎用戶數,也讓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用戶數據,不斷進行技術的改進和迭代。
但是,騰訊這樣一塊金字招牌會不會讓很多公司在選用基于騰訊技術標準的X5內核時有些猶豫呢?尤其是很多和騰訊存在競爭關系的公司,在這方面自然也會更謹慎。
當然,此前也有過谷歌采用蘋果Webkit內核的先例,但谷歌在這一開源內核上進行了很多改進,最終也還是轉向了自主開發的Blink內核。
對于騰訊來說,開放瀏覽器內核的機會或許會在創業者這個日益壯大的群體中。創業者們沒有那么多的資源和能力去兼顧每一個方面,但是又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有更好的體驗,微信所用的瀏覽器內核對他們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國內數量眾多的創業所形成的長尾效應,帶來的巨大數據和潛在的協同能力則可以為騰訊提供更多價值。
(新聞稿 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