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在百度The BIG Talk第五期活動現場,三位平日難得一見的技術大咖集聚一堂,他們是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以及MIT電腦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魯斯。這樣三個世界級技術大咖在一起,話題自然逃不掉最熱的人工智能領域,從揭秘機器如何像人一樣思考,怎樣繁衍自我,討論到機器人怎樣學會勞動,進而擁有更高智能,三人有默契也有碰撞,一同前瞻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MIT電腦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魯斯、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共同對人工智能領域展開討論
未來計算機發展方向:聯想能力會越來越強
當媒體上不斷有機器與人類PK的聲音出現時,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 :如果機器真的如此厲害,那么將機器與人類相比,人類從3歲起就可以快速地進行語言學習,而一臺計算機就算一天24小時不停歇地運行,擁有龐大的算法和數據庫,依舊沒有達到3歲小孩學習語言的速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們很難說到底是計算機對語言的理解更深,還是3歲的孩子理解更深,因為對語言理解其實有不同的側面。”王海峰認為,計算機具備很強的數據存儲和運算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準確掌握數千萬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是人類無法比擬的。“但是人可以把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以及現實中的各種事物和人結合起來,綜合的理解能力會更強。這也是現在我們讓計算機理解努力的方向,讓計算機的聯想能力越來越強。”
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發表演講《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
胡迪·利普森對此表示贊同,并認為計算機比人類強大的另一點在于“可復制性”。“當一個孩子學習的時候,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從頭開始。計算機學習的時候,可以把計算機學習的東西復制到另外一個計算機上。因此,設備總是會變得越來越好,而人類學習總是需要從頭學,將來我想計算機會知道怎樣簡化,怎樣理解,隨著技術的推移,計算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
未來機器人甚至可以進行自我復制
如果機器人擁有了強大的學習能力,它又是否會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受人類控制?面對這樣尖銳的問題,三位嘉賓的觀點產生了火花般的碰撞。
“我認為機器在現在以及未來的短期內(在這方面)不會有任何進展,因為機器取決于我們的編程。作為創造者,我們會設置很多安全機制去保證機器人的行為受我們主觀的控制。最終每個機器都有一個按鍵,我們可以停止它的執行,如果你不喜歡它所做的事情,一按按鍵就可以了。”丹妮拉·魯斯最先拋出了觀點。
但胡迪·利普森對此卻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即時在短期內人類可以控制機器,但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內,機器人進行機器學習,不用人類編程便可以自己學習的可能性大大存在。“隨著機器的智能逐步提高,它們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我們也不太確定它們學了什么,它們的行為會是什么樣子的,即便有一個按鍵可以去按,但就像互聯網一樣,有一些東西一旦發生是很難控制的。”
胡迪·利普森進而闡釋道,“機器人的演化,實際不是工程師坐下來設計編程,而是給它們編一些規則,由產品自身去演化設計。隨著機器人的不斷演化,未來將變為機器人設計機器人,我們當然可以影響到它們的一些行為,控制它周圍的環境,但想再直接進行編程是很難的。”
王海峰則與丹妮拉的觀點更加靠近:“歸根到底機器人再聰明也是人造出來的,我認為人造的過程中其實可以想到未來應該怎樣控制”。隨后,王海峰提及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機器人三原則,即不能傷害人類,聽人類的命令,保護自己,“我相信未來機器人的能力會越來越強大,甚至可以自我復制自己”,但他同時也強調,“只要我們把原始的基因控制好,這些東西是可控的。”
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背后是智能技術提供服務
在談到智能機器未來的發展方向時,胡迪·利普森認為最令他振奮的方向是機器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后,不需要編程,機器就可以像人和動物一樣進行學習。“現在機器人其實有潛力做很多事情,只是暫時沒有實現,未來10-20年的時間里,我們需要開發機器學習的方法,讓它們幫我們做編程,這是最大的挑戰。”
而丹妮拉·魯斯則認為,意識到一個機器人除了擁有自己的機體外,還擁有自己的大腦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我相信胡迪所說的,我們有很多方式增加當前機器人的能力,我們必須要實現同步的發展,通過讓機器人理解語法語義及所有知識,用它們自己的邏輯理解生產出更多智能行為,進而做出一些有意義的行動。”
“今天談的機器人大都是從硬件角度講,百度現在做了很多硬件的嘗試,包括機器人、其它各種智能硬件,但實際我們投入更多的是背后的軟件,像語音識別技術,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的技術。這些是構成機器人背后智能的基礎。”作為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認為,百度將更多精力投入智能軟件技術的挖掘,不僅可以讓硬件本身更智能、機器人更聰明,更是可以將其運用到互聯網產品中,把搜索做得更好,從而增強用戶體驗。“未來越來越多的硬件、入口接觸到互聯網,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背后就是我們這些智能技術在提供服務。用戶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服務,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新聞稿 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