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8月,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下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至今,針對網貸風險的專項整治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中央與地方各級主管部門協同進行穿透式監管,截至目前已完成網貸全行業風險的摸底排查,針對網貸平臺需要整改的各項細節下發《整改說明書》,責令各地網貸平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地整改。
然而,伴隨網貸整改進程日益深入,網貸平臺的獲客成本、運營成本及合規成本水漲船高。以獲客成本為例, 2013年一家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的投資獲客成本區間為300—500元/人,而2016年則至少翻了3倍,漲至1000—3000元/人。
據統計,截至目前網貸行業的獲客成本普遍在500元/人以上,800-1000元/人已成常態。因此2017開年以來,部分知名網貸平臺先后降息以平衡成本,引發網貸行業整體掀起了一波顯著、持續、高頻的降息潮,導致大量網貸投資人對此深表質疑及不滿。
為了解答投資者的疑慮,幫助投資者理性看待網貸收益率穩中有降等問題,筆者特別采訪了資深互金平臺創始人、紫馬財行CEO唐學慶先生。唐總針對投資者關心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深入解讀,以期為投資者了解網貸行業的發展現狀、收益率走向及未來整改前景等提供思路。
一、 網貸監管政策下發,對行業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自2007年網貸進入中國至今,前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監管真空,導致行業野蠻生長,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業務創新偏離正軌。2015年針對互金風險的專項整治行動爆發,2016年網貸監管政策陸續出臺,及時遏制了互金風險的進一步積蓄,避免互金風險向其他“互聯網+”產業蔓延,強力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態勢,引導互金產品回歸小額分散的普惠初衷,力促金融血液“脫虛向實”為小微經濟和實體經濟注入活力。
二、 現在網貸行業的總體整改進度如何?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截止目前,全國各地的網貸存量市場主體基本都已接受過風險摸排并收到了《整改通知書》,針對需要進行合規建設的工作重點及難點制定了解決方案并提交了整改計劃書。接下來,網貸行業整體將進入實地整改的“倒計時”階段,以各地監管細則規定的整改大限為deadline,倒逼平臺爭分奪秒加快進行合規調整。
最大的難點應該是上線銀行存管系統。雖然有關政策已明確提出針對存管機構的免責條款,一度帶動起城商行、乃至大型銀行的存管興趣,但是存管機構提出的各項隱形服務門檻并未因此而降低標準。大多實力弱小的網貸平臺或被擋在一系列隱形的存管門檻外,無緣在過渡期內成功上線存管系統。
三、 合規成本是否真如業內傳言那樣高不可攀?紫馬財行是如何化解這些合規成本的?
存管機構針對網貸平臺背景、規模、注冊資本、實繳資本、運營年限等均有一定準入標準。在滿足準入標準后,平臺還應支付一系列存管費用,比如系統接入費、存管費、保證金、支付費用、技術服務費等。不同銀行提供的收費標準各有差異,并且與網貸平臺的品牌實力、用戶基數、日常流水等直接掛鉤,但數額都一般都在平臺可承受的范圍內,并非高不可攀。
紫馬財行自成立之初就與京東支付、連連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了聯合存管,因此一直有客戶資金存管費用的預算及支出。在網貸銀行存管指引下發后,紫馬財行第一時間與某商業銀行進行了直連存管的合作對接,現已達成了合作共識。
四、 您覺得過渡期結束后,有多少網貸平臺能存活下來?那些注定被淘汰的平臺應該怎么做?
在監管高壓態勢下,大多數網貸平臺或無緣合規,進而徹底退出網貸歷史舞臺。在曾經的網貸“藍海市場”遭遇強監管,并已大面積“泛紅”的情況下,那些注定被淘汰的平臺可以借助政策窗口期,實現理性、平穩地過渡及退出,從而最大限度保障投資者的權益。
五、 投資者如果遭遇到問題平臺,被雷了,該怎么辦?
在網貸行業大洗牌的形勢下,遭遇問題平臺并不可怕,這是網貸市場教育的必經之路,投資者也應從中獲得自身成長的重要經驗和教訓。具體來講,一旦確定平臺跑路,投資者應盡快報警,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進行消費權益登記,與其他投資者聯合維權。日后再進行網貸投資時,應審慎考察平臺背景及資產來源,切忌片面追求過高收益,而應把握小額分散的投資原則,逐步實現穩健的財富增值。
六、 現在很多平臺都不約而同降息了,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監管政策引導網貸平臺回歸小額、分散、低成本的普惠金融初衷;其次,平臺受制于合規、獲客、運營等各方面成本的顯著增加;再次,總體經濟下行,優質資產稀缺,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等。因此受上述復雜、嚴峻的客觀因素影響,多數平臺綜合考慮運營現狀后進行了有計劃的調息、降息,確保資產端和資金端供需平衡。但同時網貸平臺仍需將產品及服務放在第一位,確保收益率維持在理性區間,避免跟風降息,妥善保障好投資者的各項權益。
(新聞稿 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