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段時間,關于“煲箱”的各種說法在電腦音頻愛好者中流傳很廣,爭論也很多。究竟多媒體音箱要不要“煲”,“煲”了之后好不好,眾說紛紜。
“煲箱”是80年代從香港Hi-Fi發燒界傳來的名詞,它的原理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音箱喇叭單元剛被生產出來時,它的彈性元件的性能還不穩定,需要一段時間的持續震動后才能達到一個彈性穩定狀態。這些彈性元件包括振膜、折環、定心片等等。而“煲箱”就是這個加速老化過程的代名詞。
就道理來看,“煲箱”其實是不需要的,正常聽音過程是最好的老化過程,“煲箱”只是通過集中老化加速了這一過程,節省了用戶的時間,但付出的代價也就是可能發生的可靠性下降。
實際上,對于“煲箱”的實際效果,即便在Hi-Fi發燒友中,至今也仍然在爭論不休。盡管從理論上說,所有人都承認對彈性元件的加速老化過程對于提升揚聲器單元的音質肯定會有好處。但這種提升是否能夠明顯到可以清晰地表現出來則沒有一致的觀點。
這是因為選擇不同的彈性元件,對于老化過程的需求并不相同,有些揚聲器上的彈性元件在經過老化后可能有比較明顯的變化,但有些揚聲器在“煲”前后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是彈性元件本身物理特性不同導致的。
而且,從設計角度來看,揚聲器單元作為一種機電類元件,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公差,對于大多數揚聲器來說,雖然從個體上看,經過“煲”的過程后,性能會有所提升,但從一個批量的產品看,這點變化還未必有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參數誤差來的大,從設計者的角度來看,“煲箱”的因素是不能考慮在內的。
如果說,在Hi-Fi產品中,“煲箱”還不能被完全否定的話,那么對于多媒體音箱,輕騎兵認為,談“煲箱”是不合適的。
從設計師的角度說,多媒體音箱使用的單元與Hi-Fi音箱的單元相比,其參數誤差要遠遠大得多,在設計時根本無法去考慮“煲箱”導致的性能變化,如果某個產品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需要“煲”的問題,那只能被認為是一種托辭。
而從用戶的角度看,多媒體音箱的主要用戶只是普通的音樂愛好者而非音響發燒友,我們使用音箱的目的是獲得音樂的享受而非成為它的奴隸。如果一個多媒體音箱需要用戶進行漫長而小心的“煲機”才能出好聲的話,那就算它的聲音當真很好,也不能視為是一款優秀的產品。Hi-Fi發燒友可能會像侍候傳家寶一般地精心調整音響設備,但沒有理由要求普通的電腦用戶也這么做。
所以,在輕騎兵看來,就算對于Hi-Fi音箱,“煲箱”或許還有值得承認的意義的話,對于多媒體音箱,“煲箱”就沒有什么可說的。正因為這樣,所以,在設計V23SE時,輕騎兵精心選擇了成熟可靠的單元,使得無需“煲箱”的過程,V23SE就能有不錯的聲音表現。當然,在個體上,每套V23SE經過“煲箱”后,或許也會有所變化,但即便不做這個過程,V23SE的聲音已經可以令每個人滿意。正如前述的理念——即便“煲”后真的能出好聲,但只有不需“煲”就能出好聲的音箱,才是好的多媒體音箱。
無需煲箱!輕騎兵V23SE,開機即好聲!(新聞稿 中北高科提供 200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