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東西是會讓人上癮:一個是毒品,另一個就是音樂。毒品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去嘗試,但是,聆聽音樂,卻是我們或多或少會去踐行的。
隨身聽、CD機、MP3、MP4……當這些已經成為了過往云煙,耳機依舊保留了下來。現在。伴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一方面戶外生活方式更多地成為人們緩解壓力、調整身心的選擇,另一方面,各種影音娛樂產品的推出使得家庭電子消費呈現中高端趨勢。無論室內還是室外,耳機依舊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
耳機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
正如人們對自己的發型和著裝有著高要求一樣,更多的人也開始對耳機的材質和外形挑剔起來。2015年,對于耳機行業來說,也是相當的熱鬧,除了一些傳統的耳機制造商推出自己的新品之外,一些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里的品牌也推出了自己耳機產品,最有轟動效應的當然要數汪峰推出的FIIL,更多則是許多的手機制造商推出自己的耳機產品:小米、魅族、努比亞、華為等都來分耳機市場的這杯羹,仔細想來即使連百事可樂這樣的碳酸飲料制造商都可以打造出自己品牌的手機,那么作為手機制造商推出自己的耳機產品,更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事情。
熱鬧的背后,還是需要我們冷靜的思考下:為什么耳機市場會受到追捧?為此,專業的耳機制造商追求科技認為:“其實,耳機產品原本根本不被互聯網企業看在眼里,然而,時過境遷,市場發生變化,當智能手機與數字音樂發展到一定高度時,無論從軟件角度、硬件角度,還是賺錢角度,耳機產品都是主要的延伸方向。所以,在這個必需品的市場,耳機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
難以笑得出來的微笑曲線
對于耳機市場而言,品牌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耳機品牌的市場份額。知名的耳機品牌,憑借良好的做工、先進的技術,為其帶來了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還擴大了品牌市場占有率。消費者們也往往選擇購買那些國外的知名品牌的耳機產品。
因此,在耳機行業,就有一條讓廣大耳機從業人員難以微笑起來的微笑曲線。在國內,用戶購買耳機呈現嚴重兩級分化,或是20元以下,或是在800元以上,購買20元以下的幾乎全是“中國品牌”,而后者幾乎全是被海外品牌占領。
因此,我們會看到當 Beats 如火如荼的同時,國內的耳機圈卻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一副景象。大量代工廠獨立成品牌,大家普遍以“超高性價比”的名義爭奪消費者的眼球,也給大家一種“國產就應該便宜、好聲”的印象。在競爭當中,不斷壓低的價格也使得廠商難以投入巨額成本針對外觀、細節進行不斷優化,這形成了國內耳機市場的惡性循環。
耳機國貨化的突圍?
這個微笑曲線對于廣大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正好是一個突圍的方向。也許,在超低端的國產耳機和高端的國外耳機之間,還有第三種選擇。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加下追求科技的微信:zhuiqiu_2016和微博:追求聲學科技,共同探討下國貨的未來。
其實,在諾基亞時代,曾是買電話送耳機,而進入安卓時代,竟然買手機不送耳機了?這樣作為一種必需品,耳機的市場還是很可觀的。尤其對音樂需求強的用戶而言,不惜重金購買高品質耳機成為一種時尚。
現在,隨著越來越多本土互聯網企業的殺入,耳機市場也免不了經歷一場腥風血雨。數字音樂平臺、智能手機、智能耳機,以及傳統耳機廠商之間能產生非常多的火花,可以是數字音樂平臺與智能手機廠商合作推出高端耳機產品,也可以是對現有耳機產品的全面顛覆……一切皆有可能,總之,耳機要想實現國貨化的突圍還是有非常多的價值值得挖掘。
(新聞稿 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