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上微博,發現年前曾火極一時的橘子哥事件再度刷屏,仔細一讀才發現,原來,那位大洋彼岸的馬特兄弟這幾天來中國了,正和他的好雞油同游梅州,吃客家菜,泡泥漿浴呢,正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雞油見面格外親啊!
知道這個故事的人都感嘆緣分的奇妙,在微博評論里大呼馬特和橘子哥應該在一起,還有人說因此又相信愛情了,各種神回復更是讓人笑破肚皮。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笑完以后,作為業內人士,我還是習慣性地想對這個故事來個刨根問底,深挖一下他們是怎么火起來的。
首先,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這件事情的原委。
去年2月,米國的馬特兄弟在夜店丟了手機,還好在夜店偶遇的妹紙很快撫平了丟手機之痛,此事便被馬特拋在腦后不再去想。直到今年2月,馬特的新手機里莫名其妙地出現了一個陌生男人的照片,還有他和一堆橘子的自拍合影。接下來的日子里,馬特的照片流里開始不斷涌現與這個陌生男人有關的照片,他的生活細節,他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偷瞄了哪些妹紙,都被馬特的相冊收入囊中。
漸漸地,共享陌生男人的日常成為了馬特生活的一部分。后來有人告訴馬特,那是因為他丟的那部手機被人輾轉賣到了中國,陌生男人的照片是通過iCloud同步過來的。馬特隨即切斷了iCloud的聯系,可一種莫名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桑開始籠罩著他,于是他在twitter上發表了自己的感慨:“也許我再也見不到我的橘子哥了”,還在buzzfeed上詳細講述了這段奇緣。
今年2月19日,這個神奇的故事無意中被細心的BJCYQZ(微博賬號@英國那些事兒)發現,繼而轉發到微博上,還順手發起了話題#幫忙尋找橘子哥#的尋人活動。僅僅三天時間,真人橘子哥就在微博現身,注冊賬號名為@不賣橘子的橘子哥,然后熱心網友把馬特也請到了微博,就這樣,關于好雞油的故事就在微博迅速火爆起來。馬特和橘子哥此后頻頻在微博互動,引發網友的圍觀討論。甚至,就在昨天,在網友的追捧下,馬特還飄洋過海來到中國,與橘子哥來了個網友相見,再度在微博上把這個故事推向高潮。
事情前前后后不過一個月,卻在社交媒體上創造了驕人的效果(此處僅列出微博公開數據):
其實,這個故事的精髓已經被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一語道破:社交媒體可以把全世界的人們帶到一起。橘子哥和馬特的相見,歸納起來,不外乎滿足了幾個條件:
其一,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且符合網友喜歡在社交平臺參與、圍觀、起哄的心理。其實橘子哥的故事,如果不是遠跨重洋,如果不是兩個生活幾乎不會有交集的人,如果不是兩個男人,相信并不會引起如此多網友的圍觀。大家感興趣的點無非三個:1,大呼緣分太奇妙,要幫助馬特和橘子哥見面,見證這段奇緣;2,調侃馬特和橘子哥的基情;3,調侃馬特和橘子哥對中美雙方深化友誼起到積極的作用。關注第一點的人的確是閑得無聊瞎操心的熱心觀眾,但網絡上這樣的卻大有人在。這個故事的趣味性剛好觸及了他們的敏感地帶,順手一轉發給自己生活添點彩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關注第二點和第三點的人,就是為了調侃,開個玩笑,逗粉絲一樂,也是生活一味調味劑。總之,這個故事本身的傳奇性,可供網友消費的點都十分充分,成為引起關注并傳播開來的基本因素。
其二,成熟的、開放性的社交媒體是促成這件事的必要條件。在幫助橘子哥和馬特相見這件事上,最大的功臣莫過于twitter和微博了,而馬特所供職的buzzfeed也火了一把。作為全球和中國市場社交媒體的代表,twitter和微博的一大明顯特性就是開放,只要注冊成為用戶,就可以公開發布內容,也可以看到別人發布的公開性內容。而開放性的社交關系鏈可以形成裂變式的傳播能力和熱點聚焦效應,讓橘子哥和馬特的故事的發生成為可能。不光橘子哥的故事,在微博上我們常常也會看到用戶發布的尋人啟事、尋物啟示、招聘啟事、征集啟事等等,都是充分利用微博的裂變式傳播能力,用小小的舉動去觸發鋪天蓋地的反應。去年發生的“周一見”,冰桶挑戰,馬航失聯,甚至陳赫離婚等熱點事件,在微博上都創造了百萬甚至破億的閱讀量,形成了巨大聲量和社會影響,這些案例都充分證明,許多事情,只有在開放的社交平臺上才有可能發生。
無論如何,是基情也好,是深化中美友誼也罷,如果沒有開放性的社交媒體,一切都不可能發生。而反過來想,這個開放性的社交平臺,既然能幫助馬特和橘子哥成就不可思議的奇緣,后面就還有更多好故事等著我們呢!
(新聞稿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