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號排隊時間過長”、“不知去哪兒看病”、“心儀醫生太難約”……幾乎每個有過到醫院就醫經歷的中國人都多少有類似抱怨。據第三方數據及埃森哲分析,2015年中國全國就診人次超過80億,平均每位國人每年要去6次醫院,伴隨著中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健康管理意識的提升等多方面的原因,上述數字還在以每年超過6%的速度上升。
中國的醫療衛生改革正伴隨著“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同步推進,而同期到來的數字化生活方式也在驅動中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健康中國”戰略和分級診療體系的推出,都對當下的醫療衛生體系改革及民眾健康訴求提出新要求。2016年初,微醫、中國健康促進基金和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咨詢公司埃森哲共同發起對中國民眾開展了就醫與健康管理行為的大樣本調研,以深入了解中國民眾的就醫行為,探討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空間。
5月20日,微醫與埃森哲聯合發布了題為《2016中國民眾就醫與健康管理調研洞察》報告,報告圍繞診前、診中、診后的就醫體驗、滿意度和期待值等方面對逾2萬名醫療消費者進行了調研,這份報告詳細闡釋了中國民眾在就醫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民眾對于互聯網就醫的訴求。
報告將目前的就醫難題總結為就醫“六大困難”和“三大情結”。“六大困難”方面,“掛號排隊時間久”居首位,超過64%的受訪對象對此頗有微詞。而“去哪看病搞不懂”、“整體自然療法缺失”、“治療方案欠明了”、“轉復診安排欠妥”和“心儀醫生太難約”則緊隨掛號難其后,共同成為最受關注的難題,讓民眾備受折磨。其中,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大家對于看病方向的茫然。53%的受訪者在有病癥后搞不清楚該上哪個醫院哪個科室就醫。其中,年輕人群和低線城市人群在醫院與科室選擇上更缺乏方向性。
報告提示,在“六大問題”的基礎上,“三大情結”亦不容忽視。調研發現,由于可信賴的權威信息發布源不足,民眾過于倚重網絡與親友作為信息源;過于重視專家、知名醫院;不信任診斷結果。這一結果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前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的原因,值得引起重視。
報告還提出了民眾對于就醫的“四大期待”。根據調研不難看出,新一輪醫改啟動六年以來,對于民眾而言,獲得感依然不強。民眾對于改善醫療服務體系全節點體驗,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獲得更貼心的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等方面還有較高期待。
調研發現,隨著互聯網深度介入國人生活,超過7成的民眾通過互聯網獲得醫療健康服務,談及未來對于互聯網醫療未來,9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對互聯網醫療感興趣,期待互聯網能在預約掛號、在線咨詢與診療和權威醫學信息、診后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突破。
但與此同時,公眾對互聯網醫療也有一定擔憂。如對患者信息安全、醫保/商保接入、缺乏面診等方面依然存在憂慮。在現今的醫療體制面前,互聯網提供的載體在發展初期看起來更多是服務于醫療體系的工具。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互聯網倡導者的多年努力,和民眾需求的井噴式發展,越來越多的決策者、醫院和從醫人員開始思考、接受和主動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發展機遇。這應成為改革者和相關從業者應關注的話題。
據微醫與埃森哲介紹,此次全國共有超過20,000名消費者參與了此次調研,參與調研者為18歲以上且過去一年有就醫經歷的人群。有效樣本為12,009,其中91%來自于線上問卷,9%來自于線下。樣本來源的男女比例為42%與58%,其中全職工作者占70%。調研群體中18—35周歲的人群占比80%,也正是互聯網醫療的主要使用群體。
關于微醫:
微醫是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的全國就醫指導及健康咨詢平臺,公司以“就醫不難、健康有道”為使命,旨在通過互聯網連接并整合全國優質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精準預約、在線問診等移動醫療服務,為醫生提供患者管理工具及同行學習交流平臺,并攜手上下游機構、企業共同打造醫療服務與健康產業生態圈。
截至2016年4月,微醫已經與全國27個省份、1900多家重點醫院的信息系統實現連接,擁有超過1.1億的實名注冊用戶和20萬名重點醫院的專家,平臺上線專家團隊超過7000組,累計服務患者人次超過5億,已快速成長為專業的就醫服務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就醫服務入口。
(新聞稿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