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直播行業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一時間數千家直播品牌應運而生,各種類型、特性的直播平臺層出不窮,內容風格也是良莠不齊,行業規范亟待樹立。隨著“千播大戰”的落幕,直播行業的洗牌結果也日趨清晰。
熊貓直播作為以優質原生內容為核心競爭力的直播平臺,正帶領旗下的主播們,用一股充滿正能量的愛心“公益風”,引領起中國直播行業規范發展的新趨勢。
熊貓直播上央視 主播美七七扛旗做公益
5月5日,央視4套的《走遍中國》節目播出了短片《我是正經的網紅》,節目的主人公正是來自熊貓直播的主播coco美七七。去年,美七七辭去了英語教師一職,憑著對直播熱切的愛好加入了主播大軍行列。
不同于其他直播平臺的主播,美七七的直播從未涉及秀下限、博眼球等低俗內容,而是以貼合社會正能量的公益、慈善內容為主。她每天設定一個熱點主題,如關愛流浪動物、采訪環衛人員等,與粉絲探討交流;而且曾是英語教師的她,也沒有忘記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責,曾直播為貧困山區學校送愛心物資等公益活動,持續向粉絲人群散播公益正能量,向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伸出援手。
一年以來,美七七的直播間人氣迅速增長,目前已積累近13萬粉絲,。2017年2月7日,美七七還獲得了人民日報“點贊”,于《我的互聯網這一年》文中被特別報道。如今已經成為公益紅人的美七七,不僅每天都從事著自己熱愛的公益事業,更能從主播這個崗位獲得豐厚的薪資以支持日常生活。此次央視《走遍中國》節目的報道,也是對她和熊貓直播公益行為的充分肯定。
立足公益慈善事業 熊貓直播倡導社會正能量
作為國內正能量直播平臺的代表,熊貓直播一直堅持宣揚“正能量”的直播形式。作為行業領先的直播平臺,熊貓直播始終是直播行業中正能量內容的倡導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堅持公益戰略,傳遞社會正能量,正是熊貓直播堅持的發展之道。
類似人美心更美的美七七一樣充滿正能量的主播,在熊貓直播平臺還有很多:擁有數十萬粉絲的主播“口罩卡”,曾經面對乘客掉落在自己車內的8萬元現金不為所動,直接打電話將錢交還給了失主;為了呼吁人們重視環境問題,他曾在冬天直播路邊撿煙頭,撿到1000個為止,他的正能量行動也吸引觀眾紛紛點贊。
被粉絲愛稱為“中國好人”的主播何佩強的事跡同樣讓人感動,他傾盡家業救助白血病兒童的行動,被當地衛視和國內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引發了粉絲和更大范圍人群的點贊和關注。何佩強的一句“能幫多少就幫多少”點燃了無數愛心人士的激情,主動參與到救助白血病患兒的行列中。
熊貓直播的主播熱衷公益,堅持傳遞正能量的直播內容,自然與熊貓直播背后有力的支持和鼓勵密不可分。在鼓勵平臺主播積極直播正能量內容的同時,熊貓直播將“公益”、“正能量”的精神落實到企業發展戰略中。去年4月,熊貓直播在長沙宣布啟動公益戰略,從內容、運營、資金等多個方面,做更多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事情。隨后“熊貓主播公益支教活動”曾兩次奔赴新疆、陜西等貧困地區,為當地學校送去愛心物資,王師傅、囚徒等知名主播也為學生帶來寓教于樂的活動。
熊貓直播開拓的“直播+公益”的直播形式,使直播這一新興的互動方式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娛樂作用,變得更為健康、有愛、傳遞著社會正能量。熊貓直播COO張菊元在此前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通過人氣主播與觀眾的互動,吸引更多人群參與其中,“正能量”的宣傳效果也會得到飛躍式的提升,這正是直播公益的獨特優勢。”
堅持健康內容生態 熊貓直播引領行業未來
熊貓直播作為以內容領先的泛娛樂直播平臺,擁有多個優勢板塊作為其內容支撐。以泛娛樂+優質內容的策略內容,將衍生出多個優質、健康的產品陣列,以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
熊貓直播與多個國內知名電競賽事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可在平臺直播、轉播優質游戲賽事。不僅如此,熊貓直播還憑借其用后的平臺實力,簽約了多位一線游戲主播。布局泛娛樂化戰略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中國直播細分市場的新規則。
與此同時,熊貓直播還在悄悄改變著行業內容生態的發展趨勢,在擁有超高用戶人氣的同時,PGC節目將是平臺的一大亮點。據悉,熊貓直播與湖南衛視跨界打造的PGC內容頻道已經上線,將成為國內首個PGC直播平臺。熊貓直播將以專業內容生產方的身份參與行業競爭,憑借其出色的內容產出能力和行業影響力,樹立泛娛樂化時代的新興風向標。
在直播平臺爭奇斗艷的今天,內容為王依然是行業的鐵律,高質量的內容是平臺發展、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熊貓直播擁有優質、有趣、及時更新的內容產出,自然不需要用劍走偏鋒的低俗內容來吸引流量。
同時,在泛娛樂化、散發正能量、大量級用戶基礎的前提下,熊貓直播的平臺生態也以超越其他平臺的健康趨勢發展著。張菊元表示:“熊貓直播的初心是希望努力打造一個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直播平臺,為用戶提供更豐富、更具正能量的直播內容。”目前,熊貓直播也正以健康、活潑的姿態帶領著旗下眾多主播們,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承擔起更多、更重的社會責任,展現一個企業應有的氣度和擔當。
(新聞稿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