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12月21日專電(記者 李亞彪 通訊員 巫偉) 如果我說手機產業不是一座“金山”,那么我錯了;如果你以為人人都能從這里掘到金,那一定是你錯了。
歲末仿佛成了手機廠商們約定的降價期。從北京傳來消息,繼去年的國產手機“跳水”狂潮,首信又揭開了今年價格戰大幕。
前不久,首信公司宣布旗下6款產品大幅降價,其中C6088A售價由2280元降至1680元,降幅達600元。如果市場對此次降價反映強烈,首信不排除繼續增加降價手機款型和擴大降幅的可能。
這一切,不禁使人回想:自今年8月開始,波導連續三輪降價,首先把最暢銷的主力機型波導S1200價格由1490元降至1200元;9月中旬,全國各大手機經銷商又接到通知,波導的另一款中低檔手機S1500也降價280元;而國慶前夕,波導S2000降價480元。有消息稱,這是針對此前7月份TCL的全線降價而來的。
波導寧波總部負責企業宣傳方面的負責人曾先生說,手機價格往下走很正常。手機利潤豐厚,幾年前手機還有兩三萬元一部的,現在生產廠家多了,大家從享受超額利潤到平均分攤利潤,特別在技術比較透明的情況下,為在市場占有更大份額,降價是一個手段。
北京葵憶通訊設備銷售有限公司負責手機銷售的張志剛說,國產手機降價的幅度還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的,像S1200這樣波導公司自主研制的產品,是能夠把成本控制在較低水平的,降價后仍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此外,產銷量越大,成本就越低。波導公司今年手機銷售數量超過600萬部,明年計劃超過千萬部。而同法國薩基姆公司的合作,使波導公司近兩年間就可能將生產能力擴大到1500部。波導今年夏秋之交三度挑頭降價的底氣多來源于此。
國產手機有關廠家負責人稱,國產手機降價并非同室操戈,“我們的營銷目標不是針對國內同行”。國外手機生產廠家必須用高利潤保證其高成本、高管理費用和高研發費用,有的外國公司還要考慮在中國投資辦廠。而從生產成本上來講,國產手機降價有足夠的優勢和理由。這也正是多數國外公司最頭疼的,因而不少國外廠商已經開始把制造中心往中國轉移。
事實上,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近兩年來一直在攀升。1999年國產手機市場份額幾乎為零,當時沒有國產手機廠家;到2000年末,國產手機市場份額已達到7%-8%;而2001年國產手機已擁有12%-15%的市場份額。今年6月底,這一數字已超過17%。
那么,現在國產手機市場份額到底達到多少呢?市場上傳來的消息五花八門。北京王府井移動電話營業廳經銷手機的林經理是福建人,他自己私下抽樣統計過,目前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30%。“在我的店中,國產手機銷得最熱,現在國產手機想通過降價把摩托羅拉等國外廠家占領的市場奪回來。”林先生說。
在林先生的店中,一直幫忙跑業務的董先生說,現在國內手機市場越來越捅擠,再加上價格戰,有點類似前幾年國產彩電市場的狀況。董先生介紹,去年商店里的手機不到70種款型,而他前幾天到庫里查了一下,驚訝地發現店里的機型約有180種。
在國產手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將其與“彩電現象”相提并論,似乎有聳人聽聞之嫌。手機與彩電確實有很大的差別。在國人眼里,手機是時尚的標志、身份的象征,中國人對手機的狂熱在全球也莫出其右,大多數人兩、三年就更換一次手機,而彩電則會在購回后相對穩定5到10年。
而從整個產業走勢看,手機業與彩電業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不得不讓人擔心,國產手機是否面臨著與彩電業相同的宿命?在瘋狂的價格戰后面,國產手機的“軟肋”也不斷凸現。
且不說PDA廠商、家電廠商、電腦廠商紛紛躋身手機市場,TCL、波導等36家國產手機制造商中,也不是個個都能從手機業這棵漸高的“大樹”上采到好果子。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難免有人失足落水。最早涉足手機業的廈華手機業務一直虧損,不得不與聯想合資,且持股比例一路降至19%,大有黯然隱退之意。國內知名企業海爾最近也把今年的手機銷量預期從原來的600萬臺大幅調低至230萬臺。
企業自身研發力量投入不足、關鍵部件研發和生產受制于國外,這成為國產手機另一個大的“軟肋”。諾基亞等國外巨頭每年研發投入至少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國內廠商難以比肩。國產手機的設計,很多都是直接從韓國、日本買來的,個別廠家甚至只是將國外機型買回來組裝、貼牌而已,沒有涉及其核心技術。
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意義的“國產”上,不突破技術與設計上的瓶頸,這種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的結果,自然將是無法擺脫的價格戰宿命。
隨著手機研發和生產技術的成熟,以及提供手機制造技術的專門廠家的出現,手機業準入門檻已經降得很低。在這個背景下,整個手機行業的競爭空前加劇,多媒體短信和3G技術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手機價格下降的速度,但手機的平均價格越來越低將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雖然市場競爭需要健康的價格戰,但無論是廠家還是消費者,在津津樂道于手機“彩電現象”的同時,對隱藏其中的國產手機“軟肋”還得看清楚點才行。
200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