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的GeForce Ti系列時代,是無比輝煌的,留下的是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不是nvidia在其后的市場策略和研發進度上判斷失誤,也許nvidia早就實現了市場占有率的目標了。相反ATI則利用這個大好時機,攫取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其后的市場爭奪中,如果不是nvidia讓老將重出江湖,力挽江山,恐怕今天nvidia的日子將遠非現在這個樣子。
入門級別的顯卡目前的表現大家就可以看出,nVIDIA目前的GeForce FX5500,意在加強其中低端產品的競爭力,ATI方面,同樣定位在中低端市場,ATI Radeon 9600SE目前已經不再位居重任,替代ATI Radeon 9600SE的,將是目前的新生代ATI Radeon 9550,目前在新品上市的廠商中,銘瑄是速度最快的。
從歷史上看來,在500-700這個價位中,必定乃重兵爭奪之地,畢竟這一塊是產品數量最大的一部分。而ATI較nvidia來比,這個階段一直沒有一款定位十分成功的產品,雖然ATI Radeon9200 128M在這個價位上占據了相當長的時間,但從市場的表現來看,價格更便宜的ATI Radeon9200 64M要來的更好,雖然這個困擾ATI的問題在ATI Radeon9600SE的出現以后有一定程度的解決,但ATI Radeon9600SE卻要直面其64bit的位寬的問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ATI Radeon9600SE的形象其實遠非那么完美。
當初nVIDIA發布GeForce FX5200,作為GeForce FX5200本身來講,只是一塊定位于入門級別的Direct 9.0的顯卡,而站在ATI的立場上,為了挽回中低端市場,ATI推出了Radeon 9600SE,核心源于Radeon 9600,一下子便在Radeon 9200和Radeon 9600顯卡之間取得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在這個價位上,Radeon 9600SE無論在性能還是在價格上都有相當的優勢。一下便把GeForce FX5200拋棄到了后面,這是nvidia所極為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這個情況下出現的GeForce FX5500,應該就是nvidia的本意。
具備128bit的顯存位寬的GeForce FX5500的性能應該是領先的,而從測試中來看,GeForce FX5500的能力較FX5200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究源而論,GeForce FX5500應該也歸屬于GeForce FX5200的家族,基于cineFX設計構架,GeForce FX5500與GeForce FX5200的唯一區別僅在核心頻率上,它高出GeForce FX5200的250MHz,為270MHz,GeForce FX 5500在市場中定位和GeForce FX 5200一樣,都是入門級的DX9顯卡,采用的是與GeForce FX5200一樣的核心與技術,采用成熟的0.15微米工藝制程,具有4條渲染流水線,4個TMU單元,由于GeForce FX5500依舊在使用第一代的CineFX技術,事實上新版的ForceWare驅動提高了基于CineFX 2 技術的顯卡系列的DX9 執行效能,就目前來說,GeForce FX5500確實是一塊不錯的顯卡。
雖然ATI目前已經把ATI Radeon9550這張牌打出了市場,但最后的效果到底怎么樣,還的要市場來決定,盡管ATI Radeon9550一改過去SE的慣例簡裝版形象,此次打出的64M/128M的兩個版本均是128bit的位寬,但要在人們心中扭轉慣性思維,仍需要一定的時間。
目前的游戲,已經是號稱全面來到DirectX 9.0的時代,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在玩一些高特效搭配起來的垃圾,已經沒有很多年以前那種游戲給人帶來的一種心底的激動感受。新一代游戲帶來最直接的應該就是硬件的攀比和追逐。平心而論,目前的低端顯卡,確實因為本身的硬件執行能力,還不能很好的體現DirectX 9.0 游戲的魅力,但真正做到了需要非常高的級別的顯卡的游戲,小編認為尚沒有。購買的時候還是應該注重自己本身的需求,不要為了一些不實用的功能浪費金錢。而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供自己的選擇將多的多,而GeForce FX5500,實際上已經非常符合我們自己的需要,ATI Radeon 9550甚至都沒有GeForce FX5500來的那么平易近人。
現在面世的GeForce FX5500已經非常多,廠商之間的細微差別也不是很多,購買時注意找些知名品牌和售后服務比較好的就可以了。銘瑄目前的GeForce FX5500在以較少的代價為使用用戶構造了一個入門級別的DX9.0的平臺。做工及使用性能都不錯,非常適合廣大普通學生用機,DirectX 9.0入門級用戶,及對特效表現要求不高的用戶。并且售后服務相當不錯,響應時間也短,客戶的滿意程度都相當不錯,值得考慮,并且價位有望更進一步的降低。(新聞稿 商科集團提供 200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