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手機市場依然表現得波瀾不驚,即使在“五一”過后,也沒有出現商家們預想的銷售熱潮。更令業界關注的是,國產手機在去年一舉占領國內手機市場的半壁山河之后,今年的攻勢更加猛烈,TCL合資阿爾卡特、波導與西門子進行深度合作,同時諾基亞加入到降價行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國產手機與洋品牌又一次正面交鋒,這將會對手機行業產生何種影響?近日記者采訪了相關的業內人士。
洋品牌頻遇“滑鐵盧”
2004年“五一”前夕,手機業內傳來驚人消息,阿爾卡特與TCL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資產凈值達1億歐元,其中TCL控股55%。雙方預計2004年第三季度開始全新運作,而新公司生產的手機仍將貼“阿爾卡特”標牌。
來自業界的消息稱,早在1983年,阿爾卡特便進入中國市場,但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市場突破口。此后的10年間,阿爾卡特眼睜睜地看著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先后進軍中國手機市場;2000年后,國產手機頻頻利用價格優勢擴大市場份額,阿爾卡特又錯失良機。2003年,阿爾卡特只在中國推出了兩款手機,難與國產手機一較高下。
采訪中,業內人士表示阿爾卡特并不是第一個遭遇“滑鐵盧”的洋品牌。此前,曾經在中國手機市場位列前三名的愛立信也與索尼合并(簡稱索愛),力圖挽回江河日下的市場。分析其中原因,相關人士表示,洋品牌頻頻受挫主要是定位失誤,比如國外手機相當多地將目標鎖定在中高檔機型上,使得洋品牌之間相互競爭激烈,原本就比較有限的空間很難有利可圖。另外,在銷售渠道等方面,許多洋品牌忽視了中國市場的地區特征,通過國內總批發,然后再尋找省級代理這種方式已經使得成本無形當中增加。
國產手機多點出擊
記者在省城某市場隨機采訪了十幾位正在挑選手機的消費者,一位劉小姐告訴記者,她在2年內已經換了5款手機,全都是國產品牌。“價格便宜、技術支持也不錯、款式很新穎”,劉小姐認為她選擇國產品牌手機理由非常充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國產手機廠商正是抓住價格和手機從高新技術產品變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機遇,成功地奪取了超過半數的市場份額。現在價格同樣是國產手機的“殺手锏”,如“五一”期間,國產手機悄然打起價格戰,某品牌手機將旗下可以攝像的手機統一降價,其去年底上市的一款主力機型幾乎降了近千元。除了價格之外,國產手機在科技研發、外形設計等方面也不斷追求適合國人需要的產品。多點出擊迎戰洋品牌成了國產手機在新挑戰中的發展方向。
洋品牌伺機而動
國產手機一再沖擊洋品牌,也使洋品牌開始不斷加大研發力度,隨著人們對手機附加功能的追捧,洋手機品牌的技術優勢也開始明顯顯露出來了。國產手機能否抵御住洋品牌的反攻成為今年手機市場的焦點。“五一”期間沈陽各大手機賣場傳出的信息顯示,帶攝像頭的高端彩屏手機已經成為手機消費最大的熱點,而高端市場基本還是被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等洋品牌所占據。
200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