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數碼相機成像清晰與否和拍攝時機身是否穩定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傳統相機采用了使用三腳架或高感光度膠卷來配合高速快門的方法。而對于使用普通消費級數碼相機的消費者而言,這些傳統方法則較難奏效。其一是因為目前消費級數碼相機都追求輕巧化和時尚化,體積越來越小。有的甚至已經發展成了卡片機、刀片機。因此,很難在外出拍攝時攜帶十分笨重的三腳架。其二是因為數碼相機不能像傳統相機一樣更換膠卷,其CCD感光度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如何避免拍攝時因抖動所產生的影響就成了各大數碼相機廠商關注的焦點。
最早提出防抖概念的公司是日本尼康。在1994年,尼康公司推出了具有減震(VR)技術的袖珍相機。第二年,日本佳能公司就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帶有圖像穩定器的鏡頭“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的“IS”就是影像穩定系統(Image Stabilizer)的縮寫,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防抖系統”。到目前為止,數碼相機的防抖技術已經演變成了三個類別:光學防抖、電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技術。
所謂光學防抖,就是當內置在鏡頭內的陀螺儀偵測到微小移動的時候,會把信號傳至微處理器,并進行計算。在算出需要補償的位移量之后,再通過補償鏡片組根據鏡頭的抖動方向和位移量加以補償,從而克服因相機振動所產生的影像模糊問題。佳能的IS系統僅需要極短的時間就可完成IS鏡片組的移動,通常都能夠有效的預防快門時間短于1/60s范圍內的抖動。
電子防抖則是針對CCD上大約2/3的面積進行圖像分析,然后再根據抖動利用邊緣圖像進行補償。目前大多數攝像機都是采用這種方法的。不過,這種方法首先要降低CCD的利用率,而且對靜態圖像的幫助也不是很大。
CCD防抖有時也被人們稱為“電子防抖”,其實它的作用效果和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防抖是不一樣的。其代表廠商是柯尼卡美能達公司。CCD防抖原理就是,首先把CCD安置在一個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的支架上,然后當陀螺傳感器檢測到抖動的時候,就會把抖動的方向、速度和移動量等參數經過處理,計算出足以抵消抖動的CCD移動量。和光學防抖技術相比,CCD防抖技術有效的避免了因補償方式所帶來的球差問題,同時還解決了困擾單反交換鏡頭的體積限制。而它的缺點就是機身成本過高,而且CCD偏移后會產生實際成像區增大的問題。
(第三媒體 200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