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UC正式并入阿里巴巴,國內移動瀏覽器市場的“資本盛宴”告一段落。“圈地”,“平臺”,“入口”……從廠商到媒體,整個行業沉浸在興奮之中。
資本運作,商業模式,這些就是瀏覽器行業的全部?
國外產品“極簡化”設計在國內不乏擁躉
國內移動瀏覽器圈地大戰高潮迭起,國外同行也在不聲不響地推進在華業務。無論是巨頭旗下的Safari、Chrome,還是獨立第三方的Opera,都保持并不斷擴大著在國內的份額。
這些“外來物種”很低調,正如其產品。和國內瀏覽器“酷炫狂拽”的外觀界面、眼花繚亂的插件應用相比,國外瀏覽器看起來略顯“寒酸”。然而,這種追求極簡的設計風格,卻牢牢抓住了不少國內用戶。以獨立第三方瀏覽器Opera為例,在宣傳推廣力度遠不如國內廠商的條件下,其下載量緊追國內瀏覽器,穩居前列。
瀏覽器的本質:用戶的出口
如此成績,讓人刮目相看。更值得思考的,是“極簡化”的設計思路緣何成為行業全球領軍者的選擇?
設計思路的背后,是設計者對產品的理解。瀏覽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人們通過互聯網看世界的窗口。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從瀏覽器出發,突破禁錮,跨越藩籬。將一個沒有邊界和死角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便是瀏覽器的最大價值。
移動互聯網時代,瀏覽器的價值依然存在,但App的沖擊改變了一切。通過App,人們享受到了更加方便、直達目標的移動體驗。很多人也因此在App上看到了取代瀏覽器的勢頭。不過,方便、直接的另一面,是App封閉特性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同為窗口,與瀏覽器相比,App的“通透性”要差得多。
于是,人們一方面繼續享受著App帶來的種種方便,另一方面則在獲取信息時更多地選擇回歸瀏覽器。原因很簡單:懶惰是人之常情,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更加自由、開放的瀏覽器,是App無法取代的。國外廠商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在“簡潔+高效”上下功夫,而將內容選擇權留給用戶。
巨頭們,請把選擇權還給用戶
習慣于用“平臺”和“入口”的中國式“互聯網思維”思考的國內廠商,則視瀏覽器為又一個入口,致力于做披著瀏覽器“外衣”的App。技術、訪問速度、插件、本地化的服務、多終端同步,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分發渠道與資源。當然,還有指著那些通向自家各種服務的插件應用聲稱自己的瀏覽器界面如何“清爽”時所需要的勇氣。
一邊是對自由,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精神的高談闊論,一邊是“圈地”、“搶入口”的實際行動。這種怪現象,遍布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各個領域,瀏覽器也不例外。十年前,用戶在互聯網上自由“沖浪”,而今天,用戶更像是在快速、漂亮的渡船上觀看美景,只不過,渡船連同上面的舷窗,乃至那一片湖光山色,都是巨頭為用戶“精心”打造的。不禁讓人想起《楚門的世界》中的某些情節。
“入口”的商業價值讓巨頭們難以抵擋。但既然彪炳“用戶利益至上”,是不是該把選擇權還給用戶?
“傲游們”為什么還沒死?
盡管整個行業都將目光聚集到資本的盛宴,但仍有為數不多的國內第三方瀏覽器廠商,沒有選擇在聚光燈下和巨頭共舞,而是在人們視線的邊緣,固執地走著自己的路。
談起當年一舉打破IE在國內市場壟斷的“光榮歲月”,國內老牌瀏覽器廠商傲游的創始人兼CEO陳明杰至今仍頗為得意。自由、獨立一直是傲游的夢想。陳明杰曾在各種場合表達對行業并購的擔憂:“我不希望看到所有中國產品、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都被收購,成為大公司的一部分。那個世界我覺得不值得很期待,而且還挺可怕的。”
然而,陳明杰口中“可怕的世界”似乎正在加速成為現實。而在這個世界里,傲游的日子并不好過。近年來,在巨頭集團優勢的壓迫下,“孤身闖江湖”的傲游,國內市場份額不斷下滑。以至于“知乎”上出現了不少諸如“傲游為什么還沒死?”的問題。
傲游不死,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在土豪“斗富”成癮,資本大行其道的當下,堅持用技術創新滿足用戶實際需求,仍能為自己保留一片夢想之地。從對產品性能的極致追求,到打造任意終端間無縫切換的真正“云瀏覽器”,傲游耐心、細致地打磨著自己的產品。
不因App的沖擊而亂了方寸,與行業并購保持距離。冷靜的背后,是堅定的信念——瀏覽器,因自由而永生。
“我們是一個更國際化的公司,不僅在中國發展,在美國、歐洲都有很好的發展。應該說傲游可能是中國唯一不那么中國化的公司。”這是陳明杰的底氣所在。做國外產品理念的跟隨者,更要做國內互聯網開放理念的引領者。也許這才是“傲游們”在當下的生存之道。
(新聞稿 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