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久未露面的網易CEO丁磊親自為網易有道在線教育平臺發布會站臺,宣布要開放有道詞典作為在線教育平臺,并將其定義為優質的合作伙伴與海量用戶的連接者。
具體操盤的領軍者,便是網易高級副總裁、網易有道CEO周楓。從工具和內容起步,積累了4億學習用戶之后,轉身做平臺,當布局逐漸清晰之時,有道,這個背靠網易、周楓為之奮斗了近8年的創業公司,徹底擺脫了“沒有存在感”的標簽。
相比于傳統教育巨頭公司新東方與騰訊聯手,抑或游戲起家的YY突然進入互聯網教育領域,擁有最大的互聯網詞典產品的有道也順勢切入在線教育并不算突然。按照周楓的設想,有道要做“平臺+產品”式的戰略矩陣布局,依托旗下有道詞典等產品,以內容分發商角色切入英語培訓市場。
這件事,周楓和團隊已經謀劃了很久。早在去年8月,周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有道準備將產品平臺化,但拒絕透露具體形態,只說,“肯定是做有道和網易比較擅長的事,依靠我們現有的用戶群,不會做幼兒英語,不會把線下課程和教材照搬到線上的。”
如今,謎底揭曉。但如火如荼的在線教育行業風起云涌,在這個新興行業中,還沒有誰真的獨領風騷。周楓“有的”只是帶領團隊以創新和智慧去開拓出不一樣的“道路”。
但從某種角度來說,悄然發力的有道至少已經邁過了聚集用戶的初級門檻。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丁磊有底氣對外表示,“會在一段時間內對在線教育平臺不斷輸血,不計回報地打造一個優質健康的教育生態圈”。
互聯網教育產品觀
《21世紀》:你對互聯網教育產品的想法是什么。
周楓:最基本的判斷是,互聯網教育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會是主流教育產品的補充。再有我們仔細觀察了在有道上英語課的用戶,發現來自我們不太關注的省份的人非常多。原因在于那些地方沒有好的教學資源,而互聯網已經實現了覆蓋,所以就成為他們獲得教育資源非常好的途徑。而高端教育產品一定會有非常重要的線下部分,就像西方的精英教育,它是一個個性化、精英化、非常體貼但價格昂貴的服務,這類東西在中國有著非常大的機會,但是和互聯網的關系不是很大。
與互聯網關系大的產品應當是快速的、容易得到的、效果不錯的也不貴的產品。
《21世紀》:怎么理解有道做平臺的方式?是否會要求教師在你的平臺上做獨家?
周楓:在早期階段,我認為用戶體驗是最關鍵的,這是準繩。如果你的內容好,用戶體驗好,我就很開放,不需要獨家,或者說不需要有緊密的聯系,只要提供內容給我的平臺我的用戶就好了。如果是市場提供不了的,大家都沒有搞明白的,我的做法就是請老師進來,我幫你把基礎環境搭建好,然后和你一起琢磨怎么把這個東西做好。
我們每周都有好多項目同時在進行,大家不斷地摸索總結。打個比方,有道是醫院,而老師是醫生,醫院提供高精尖的器械,病人會來醫院找醫生進行治療。
《21世紀》:其他互聯網公司也在做平臺,但從目前的口碑來看沒有想象中的顛覆性。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互聯網公司做教育有所欠缺。
周楓:我們做英語產品已經有了很長時間,了解用戶的苦惱并不會因為互聯網瞬間解決,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回想新東方創造的最大價值是什么?抓住教學核心內容之外,就是解決學習枯燥堅持不下來的痛點。他們在教學中間加入了很多笑話,這是很大的創新突破,最后這個生意就做起來了。我覺得互聯網教育也需要這樣的突破,已經能夠看到這樣的苗頭。
最簡單的一個苗頭是在互聯網上可以即時上課。我們之前賣過電子書,比如說臨考前一周的補習材料,在時間的維度上可以與用戶貼得很近,而這是傳統的紙版書、地面課程在時間維度上做不到的。
《21世紀》:你怎么理解MOOC,你們跟MOOC之間的差異是什么?
周楓:MOOC和從前的遠程教育的區別在于它有非常強的學生參與度。以前的課很多就是看一個視頻而已。互聯網本身是交互的,課程顯然應該也是交互的,大家可以在上面做作業,可以在上面跟老師互動,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和MOOC是一致的。
簡單地賣視頻是絕對不成的,用戶不會愿意為這個東西付錢的,但是如果你有一整套完整的服務體系,有老師、助教可以互動,可以批改學生的作業,能夠到點提醒學生上課,課程的價值就會提高很多,因為學生的苦惱往往不在于沒有學習材料,而在于無法堅持。
如何突破MOOC的局限,我們不一樣的是直播部分比較強,而MOOC大部分課是錄播。這也會帶來挑戰,因為錄播具有靈活性,可以做比較詳細的編排,但是在直播情況下就比較困難。但直播也有自身優勢,反應快,能夠較好地適應變化。此外,直播也給了老師和團隊非常多的接觸學生的機會,也有利于改進方法,在這點上我們很看重直播。
工具+內容+社區+交易
《21世紀》:進軍在線教育,有人做工具,有人做內容,有人做社區,最終就是交易,你們的目標是想把整個產業鏈打通嗎?
周楓:瑪麗米克的《互聯網趨勢報告》提出垂直業務標準模式是“內容+社區+交易”,我在“內容”前加一個“工具”,變成“工具+內容+社區+交易”。
我們做詞典就是工具,里面當然有內容,我們理解這個產品是敲門磚,是聚攏用戶的一個辦法,然后社區是增強黏性和讓大家更信賴這個品牌的辦法,交易則是商業模式。
這個模式這兩年開始越來越清楚,是有一定的順序,你不能工具+內容沒有搞明白以前先把社區做了。你可以認為現在我們賣課程就是交易。在我們整個里面社區部分比較弱,但還有很大的機會,涉及到學習就會有很大社區需求,我們的詞典里面現在有小組,給這些老師們、達人們聚攏自己的人群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用戶們也很喜歡。
《21世紀》:最終希望把在線教育做成什么樣。
周楓:希望能夠幫助最廣泛的中國人在網上學習英語,因此在線英語教育領域希望做到第一,其他的領域未來再看。現在整個英語培訓市場大概有幾百個億,如果有辦法到達更多人,規模也會更大,四、五線城市市場是傳統英語培訓以前根本不覆蓋的,希望由我們去填補這塊市場增量。
《21世紀》:回到產品矩陣上,有道旗下現在有詞典、云筆記、惠惠等一系列產品,又在今年推出在線教育,這背后的邏輯是具有戰略性布局形成的,還是偶發性的?
周楓:網易的風格就是不特別早期做規劃的,所以早期的戰略布局是沒有,但是回顧起來還是能看到一條脈絡,關于數據和算法的一條線。我們現在所有產品其實是基于數據和算法,也就是現在的大數據,從根兒上講,我們是做搜索起家的。
我們會考慮形成一些協同效益或者說產品矩陣,但是圍繞用戶還是我們最初的邏輯。你做某件事是不是能找到幫助用戶解決最核心的問題,不是為了形成聯系而做在一起。當然,我們也會考慮到他們之間的聯系和互助。很多用戶表示用了我們詞典的產品也會因為口碑而用我們筆記的產品。我們會在產品之間做一些導流,但不會強制用戶進行選擇。在線教育產品跟詞典產品關系非常緊密,因此效果非常好,最近我們做了不少公開課,這些課程通過詞典向用戶介紹,基本上每門課都有幾千人報名。
情懷與匠心
《21世紀》:你提到“匠心”,你對這個詞的理解是什么?為什么對員工有這個要求?
周楓:有道是技術背景的公司,所以會有一點技術情懷,工程師的基本情懷就是想用技術改變世界,工程師也是手藝人。最初的時候,我們希望技術解決一切問題,但后來發現你要做技術以外的事。比如我們做在線教育或者別的,就會雇很多和教育或者別的相關的人,這些人可能沒有技術背景。我們會擔心僅僅靠把這些拓展組合起來變成生意,可能會缺乏靈魂。所以我們還是不斷地提醒自己,自己依舊是一家技術為根基的公司,我們的產品和業務都要不斷地創新和突破。
《21世紀》:真正將創意轉化為創新產品,需要有體系化過程,你的經驗是什么?
周楓:我認為互聯網產品創新尤為重要,我們做了一些嘗試,至少想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比較好地結合。
自下而上我們已經有一些基礎,用編程的方式做了三年了,我們稱之為編程馬拉松,或者叫黑客馬拉松。每個季度有三天的時間讓員工做一些他們自己想做的事,可能與原來的工作無關的。依靠這種方式做出了不少好東西,上一個季度就出現了兩個很好的產品。一個是利用筆記整個存儲的框架做了一個書摘產品,讀書時可以用手機對文字進行拍,并轉化為文字,自動生成一條條書簽。另外一個是對于云筆記網頁分享功能的優化,而在此之前筆記網頁分享的重要性并沒有被意識到。
自上而下是公司的常規工作如何做得更好,需要依靠組織管理的扁平化。如果限定產品的規劃有一整套方法論,做出來的東西可以比較精致、完整,但是比較機械化,有的時候缺乏亮點,而亮點主要來自具有匠心的人在規范之外的靈感。
有道是大公司里面的創業小團隊,網易在公司文化方面提供了較好的大環境。我覺得阻力往往不在于有些人特別不喜歡或者反對這些事,而是因為太忙而沒有去做。很多人說網易慢,慢的好處則是來自于拼命向前的壓力并沒有那么大,所以使得大家有了一些創新性想法后,只要你想去做,其實還是可以做出一些很出彩的東西。
《21世紀》:你們的團隊有500多人了,你是否會感覺到管理半徑的局限?你的管理風格是什么?
周楓:我們的員工在逐漸地增加,我希望慢一點。在管理中,核心團隊互相信任和默契應該是非常關鍵的,不斷引入更專業的力量,各方面的人才。
我是比較強調授權的,爭取團隊更扁平一點,不希望有太多條條框框,但是希望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基本原則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聽起來都是標準的書上說的東西,沒有什么創新的東西,但堅持起來并不容易的。比如說,我們上午開會時,運營的同事有點不甘心,因為本來可以掙更多錢的。當有了一些基本原則之后,其實你就可以做到自由。不要傷害用戶,如果大家都認同這一點,我就不用監督說每個人該干什么了,如果說有人一不小心干了傷害用戶的事,大家知道之后趕緊糾正。
我們這個團隊有一個基本的做事方式,就是個體決策,然后有問題了大家一起商量,不是說大家什么事都集體決策。同時,為了避免各產品悶頭做事,我們的幾個副總各自分管一塊業務,每個產品每個月開一次業務會,所有的頭兒都會在,也就意味著各業務之間的信息相通的。比如說詞典今天開會,其他產品的人也會過來聽,發展方向是正確或者錯誤的,大家都給一點意見。
(新聞稿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