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訊飛語音評測發布會在北京車庫咖啡完美舉行。此次發布會系訊飛語音云在2015年的首場發布會,現場人氣爆棚,200多位開發者共聚一堂,和訊飛資深科學家魏思博士及語音云優秀合作伙伴一起分享探討了語音的藝術。
中文向左,英文向右
語音評測是通過智能語音技術自動對發音人水平進行評價、發音錯誤、缺陷定位和問題分析的軟件系統。涉及的核心技術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中文普通話發音水平自動評測技術、英文發音水平自動評測技術、中英文發音自動評測統一技術框架。
通俗的講,它就是一種能檢查你說話是否標準的技術,檢查你把“黃飛鴻”讀的是fang hui feng還是huang fei hong、把“你好”讀的是hello還是好low,并能告訴你到底該怎么讀。
(科大訊飛資深科學家—魏思博士)
發布會上,魏思博士從發音自動評分、發音錯誤檢測、口語能力評分、反饋指導練習及技術進展五個方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訊飛語音評測技術。他介紹道,訊飛的語音評測起于一個青澀博士的論文選題,在2005年有了突破性進展—普通話測試系統通過國家語委鑒定,2006年我們有了新的契機,在中文普通話評測技術基礎上,開始研發英文評測引擎,并于2007年底,首次推出嵌入式英文語音評測引擎。到了2014年,新的征程開始,口語自動評測大幕開啟,我們正在大步向能理解會思考的評測系統邁進。
最后,魏思博士對目前的語音評測技術做了總結和展望,自動評分、錯誤檢測、口語能力評分均能基本滿足需求,但類人的自動教學系統依然遙遠,自然語言理解需要突破,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有人的地方就有語音
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是未來人機交互的發展方向,語音作為最被看好的人機交互方式,可進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音需求,為此,訊飛語音云提供各種語音交互方案,讓開發者伙伴可以像使用水、電那樣“即開即有、按需取用”,構建出能聽會說的特色應用,一起努力把語音帶入生活,給生活增添色彩。
(科大訊飛云平臺產品總監—王磊)
現在互聯網行業有個說法是,做平臺才會生生不息。科大訊飛云平臺產品總監王磊介紹,在過去四年訊飛語音云堅持開放道路,從基礎的語音交互到全面的自然交互能力,語音云在不斷開拓新交互方案,除了核心的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我們還有語音喚醒系統,聲紋,人臉識別,自然語音處理平臺。目前語音云合作伙伴已超55000家,激活終端超過6億,活躍終端達到1.5億的龐大規模。
合作分享以共贏
合作伙伴的實踐經驗可以對訊飛語音云的核心技術進行補充完善。開發者基于語音云可以不斷推出各種新應用,而他們之間,也借此得以相互關連。因此每次我們都會邀請一些創業者來做經驗分享。本次發布會,科大訊飛邀請了Amanda創始人王冠、新米科技創始人周曉旭、ThoughtWorks資深UX設計師唐婉瑩來分享語音在其產品上的應用。
Amanda創始人王冠分享了在線教育領域的技術應用與展望,他認為值得關注的未來在線教育趨勢主要有三方面:人機交互、用戶動機、模式。教育無疑是一個正在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在線教育市場空間越來越大。王冠說:“如何把人機交互體驗做到最好是在線教育的面臨的難題,訊飛語音云提供的語音合成, 識別, 評測技術能幫我們突破這道坎”。
(Amanda創始人—王冠)
新米科技創始人周曉旭做了一款語音翻譯app—同聲翻譯,這是首款對話模式翻譯軟件,依托訊飛語音云提供的語音能力,同聲翻譯能實時語音獲取翻譯結果,支持13個國家語言的翻譯與朗讀,能為留學、出國旅游的你提供精準的同聲翻譯功能。此外,他還分享了產品使用訊飛語音云的感受:語音識別非常精準,體現在斷句,標點,和詞語識別方面;能夠克服在較嘈雜環境下進行語音識別;中文,英文,粵語等語音合成方面表現優秀;識別精準,用戶好評度高。
(新米科技創始人—周曉旭)
ThoughtWorks的唐婉瑩溫情的分享了“心聲”是如何用科技來改變盲人的生活,殘疾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不幸平白失去了很多生活的幸福,ThoughtWorks希望可以在聾人隨身攜帶的手機上為聾人以及沒有學過手語的健聽人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幫助聾人融入到主流社會里,填上溝通的鴻溝。借助訊飛語音云提供的語音接口,“心聲”很快就誕生了,心聲在音頻線的配合下,已經能夠非常精準地翻譯標準普通話配音的視頻,比如新聞、視頻教程,幫助聾人無障礙了解信息。
(ThoughtWorks資深UX設計師—唐婉瑩)
聾人的夢想是自己能說話,后天失聰的聾人在老師長期的指導下可以發聲,但精確與否需要大量的練習和矯正。“我們非常欣喜地得知,訊飛語音云將提供新的普通話評測接口。這將能夠幫助聾人在無人陪伴的時候也能獨自練習發聲,對期待重新開口說話的聾人來說是莫大的福音。”,唐婉瑩說。
未來,語音會更加深入地進入我們的生活,訊飛語音云會不斷提供更多自然交互方案,把設備、語音以及大數據相關的接口都打通,以讓更多開發者通過自我創新從中獲益,共建一個合作共贏的生態體系。
(新聞稿 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