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南很善于把握互聯網的風口,他的判斷感很強。兩次創業的時間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順勢而為。而互聯網消費金融則是他二次創業尋找到的互聯網金融“新風口”。
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似乎在監管來臨前的這個“資本寒冬”中愈發冰冷,精明的資本機構在選投創業項目時也已變得異常謹慎。然而,一個人的重新“返場”,卻意外引爆了整個互聯網金融圈。劉雁南——這個不斷出現在行業坊間,深陷在媒體筆墨下頗具話題性的人物,如今正帶著“年度同業最大規模的A輪6500萬美元天價融資,以及在平臺上線短短61天內即完成交易額1億元、注冊用戶量迫近50萬人次”的戰績強勢歸來。這一次,他的新title是美利金融創始人兼CEO,二次創業鎖定了當下互聯網金融的“新風口”——互聯網消費金融。
找準機會“風口”
過去三年,無數創業者之所以涌入互聯網金融大潮,都受了雷軍的一句“在風口上,只要是豬都能飛”的指引。但在今天,“也許還是那些豬,但互聯網金融的風口已經改變”。“BAT、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各個層面加深了他們的觸角,布局也更全面。”劉雁南認為,互聯網金融包括基礎架構層、中間層、應用層三個層面。比如,BAT做的支付、大數據、云計算就屬于基礎架構層,這些產品和業務支撐著互聯網金融向前發展。大數據征信可看作是中間層,用它來連接另外兩層。“從資金成本、技術投入等方面來看,大企業在技術架構和中間層已經做得非常成熟,創業公司唯獨做應用層才有機會。”經過慎重的思考后,劉雁南為美利金融選定了個人消費貸款這一細分市場路徑切入。一方面是基于這一領域“頻次高、粘性大”的用戶規模,從資產生成到用戶獲取,從風險控制到理財服務,全鏈條打造互聯網消費金融;另一方面是非標準化程度高,互聯網巨頭并不擅長做長鏈條業務。“鏈條越長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意味著切入市場的機會和角度越多。”毋庸置疑,劉雁南很善于把握互聯網的風口,他的判斷力很準。兩次創業的時間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順勢而為。2012年,劉雁南的第一次創業正是互聯網金融的風口,他一手做起來的P2P平臺趕上了互聯網金融元年的大發展,在業內堪稱聞名,其也是國內最早涉足P2P領域的“元老級”人物;到了2015年,劉雁南二次創業也是順應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新趨勢,消費信貸再臨政策風口,國家要求建立拉動內需、鼓勵個人消費的產品模式,放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準入,特別提及“鼓勵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發起設立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一股新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熱潮正在興起,這也正是劉雁南所看到的互聯網金融的“新風口”。 互聯網金融先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入“十三五”規劃,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后,消費信貸在消費者中的滲透率得以快速提高。有數據表明,近年中國消費性貸款規模每年增長速度超過20%,到2019年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27萬億元,發展空間巨大。劉雁南將當前消費信貸領域的增長預期描述為“爆發式”。劉雁南看準了“互聯網消費金融”這一互聯網金融2.0形態,獨具的眼光和勇氣,讓他的新事業得到了投資人的資本青睞。在首次亮相的戰略發布會上,劉雁南宣布美利金融獲得了由貝塔斯曼亞洲基金領投,晨興創投、光信資本、挖財等6家基金及戰略投資人跟投的6500萬美元A輪融資。更為神秘的是,劉雁南特意強調“本輪投資方中還有一家BAT級體量企業參與”。這也為美利金融后續的市場戰略布局埋下了濃重的一筆。劉雁南謙虛地自稱是一個“創業才三年的年輕人”。然而在兩次創業之前,劉雁南的職場履歷可謂顯赫。2008年,從英國華威大學經濟系最高榮譽畢業,即進入華爾街并加入美銀美林集團任職,先后在其位于倫敦及中國香港的分部工作。24歲的他,參與完成了30億美元的交易,年薪超200萬。2011年,劉雁南加入了全球私募股權基金德州太平洋集團(TPG)北京分部,負責執行大陸地區的股權投資業務,參與評估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
三位一體的商業閉環
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快速打通場景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與消費場景結合提供分期付款的消費貸款,顯然已成為美利金融最為重要的戰略布局。“我們率先搶灘尚未完全成熟的二手車與3C電子產品消費場景,以全資子公司力蘊汽車金融和有用分期為主要項目來源。”面對未來電商巨頭、互聯網公司以及P2P平臺加入產生的多元化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格局,劉雁南將目標鎖定在這兩大極具消費潛力的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劉雁南對于國內二手車市場尤其看好。“與國外相比較,美國是平均每四輛二手車交易誕生一輛新車買賣,中國正好反過來,每一輛二手車交易是由四輛新車交易作為背景的,說明隨著市場不斷成熟,程度發展階段不斷趨同,二手車將是一個爆炸性的市場。”劉雁南斷言。主攻“二手車”信貸市場的力蘊汽車已與全國2000家經銷商建立起合作關系,業務覆蓋全國27個省份,橫跨一線至四線城市。產品上線一年以來累計貸款合同量超過2萬單,貸款額度突破15億元。在美利金融聯合創始人、總裁黃大成看來,未來平臺將不斷向上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控制交易場景,形成一個大型的二手車交易平臺。美利金融愿意選擇幫助國內四億沒有信用卡的年輕人提供3C產品的分期貸款。在劉雁南看來,“這些年輕人不是沒有信用,而是他們的信用在今天沒有更多的數據加以分析。”“有用分期可以20分鐘之內通過貸款審批,綜合審批通過率高達80%,而且有非常廣泛的線下覆蓋方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金融。”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有用分期CEO萬纓對此表示,平臺2016年將重現20億交易額、100萬客戶量,壞賬率低于5%的目標。“業務模式上,美利金融通過線上對接有投資需求的投資人,線下對接有消費需求的借款人,雙向打通理財端和借款端。”劉雁南進而強調,在借款端,力蘊汽車金融與有用分期分別負責獲取二手車分期、3C類消費分期的用戶,為母公司美利金融打造資產產品;在理財端,平臺吸引善用互聯網理財的投資人,并將資金投向子公司的優質資產,通過提供“月息通”和“定存寶”兩款理財產品,可在兼顧流動性的同時獲得高達12%的穩健收益。美利金融這種“一手資金一手資產”的模式,成為互聯網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創新樣本。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后起之秀,美利金融的商業模式深受美式金融理念影響,所以劉雁南將企業定位于“個人金融服務美好生活”上。美利金融與力蘊汽車金融和有用分期兩塊核心業務“三位一體”,形成了從用戶獲取、交易促成、信貸發放到風險控制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生態商業閉環。
圖:美利金融打造互聯網消費金融全新商業閉環
最大限度覆蓋壞賬 “目前來看,以互聯網消費金融為目的,定位工薪族消費需求服務的P2P企業,在市場上,除了美利金融網,目前還沒有第二家。” 劉雁南對自己新路徑的選擇非常有信心,因為在他看來,這一群體受宏觀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概率是最小的,用戶還款能力通常是有保障的。當下中國經濟的宏觀大勢是下行的,動輒幾十萬、幾百萬金額數量的傳統P2P模式的網貸平臺衍生出的行業泡沫已非常明顯。用劉雁南自己的話來講,“我離開了一個隨時會觸雷的領域”。他認為,傳統的P2P急需管控和尋找新的出路,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天然特性優于P2P金融。由于互聯網消費金融是依托消費場景,給借款客戶實際提供的是“商品”而非現金,美利金融和合作商戶進行現金結算,借款人的貸款目的更為明確、真實,而且個人互聯網消費金融單筆授信額度小、更分散,所以風險要比傳統P2P低得多。“互聯網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鏈條較長、相對‘不’標準化,銀行、金融電商等巨頭相對優勢并不明顯,要能真正服務好用戶,控制好風險必須對借款客戶的開發、征信、審批、催收全流程介入。” 劉雁南為此強調。在風險控制方面,美利金融在貸前、貸中、貸后搭建了全方位的風險預警、識別及控制體系。“依托大數據、豐富的征信渠道加強針對借款客戶的反欺詐能力。”劉雁南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風險防范是尤為看重的。而信貸工廠式的集中化、半自動化審批在兼顧運營效率的同時嚴格把握評判標尺,不因人為因素受到不必要的干擾。美利金融為了最大限度地覆蓋壞賬,設立了“美利保障金計劃”以處置不良資產。“每筆貸款中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會被計提出來,放在單獨銀行賬戶中,當項目逾期超過30天后,美利金融將使用保障金在此基礎上對逾期債權進行收購。”針對投資人最為關心的資金安全問題,劉雁南給出了“保障性”的回復。值得一提的是,在平臺運營、資金管理方面 ,劉雁南組建的核心團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超過3年的運營經驗,累計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主要成員來自TPG、摩根大通、微軟、百度等國內外知名公司。“讓生活接近理想。”這是美利金融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的主題,這也是劉雁南所倡導的情懷。帶著互聯網消費金融二次創業的宏大夢想,劉雁南和他的團隊在資本寒冬中為打造出最具“溫度”的互聯網金融品牌而前行。
(新聞稿 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