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省烏鎮開幕。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大會的「互聯網文化與傳播」分論壇「中美大學生論壇」發表演講,表示「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效率更高,也讓越來越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發掘出來,他們可以進行更好的交流,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以下為張一鳴演講全文:
各位朋友下午好,其實我從大學畢業已經有些年頭了,但剛剛跟中美好多位大學生交流,感覺像是重新回到校園。我今天分享的內容是關于技術與文化傳播,大家都知道,文化傳播是一個很熱的概念。但我的習慣是,每次想到一個問題的時候,都希望準確了解這個概念的定義,所以我有個習慣,先查下文化傳播怎么定義。
文化傳播,又稱文化擴散,是指人類文化由原地向外輻射傳播,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個社會群體擴散的過程。
我是程序員出身,從技術角度來理解的話,文化傳播本質就是信息流動。考察技術和文化傳播,早期是沒有關系的,我覺得主要靠人,一是貿易,另一個是戰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拉伯人在東西方交流中的貢獻。
大家都知道,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而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大概在公元八世紀,印度有一位叫勘克的數學家攜帶著有數字的書籍和天文圖表,隨著商人的駝群來到了當時阿拉伯的首都巴格達。
這時,中國的造紙術正好傳入阿拉伯,于是他的書籍很快被翻譯成了各種阿拉伯文,并在阿拉伯半島流傳開來,阿拉伯數字也隨之傳播,隨著東西方的商業往來,到公元十二世紀左右,又隨著阿拉伯商人傳入到歐洲。歐洲人很喜歡這套簡便、簡潔的標記數字的方法,就把這套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造成的誤會,但他是一個由商業傳遞信息帶來文化傳播的例子。
我們可以看到,從八世紀發明阿拉伯數字,到十二世紀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中間整整花了四個世紀,可見,由人來傳播文化多么慢。
另外一個,是戰爭的例子,大概在公元前300多年前,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把西亞的文明帶到了土耳其賽博如斯,賽博如斯就把西亞的理性文明擴散到了全球更多的地方。當然,也有和平的例子,在中國明朝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遠洋到太平洋、印度洋,拜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是進行了文化的傳播。每次下西洋也是歷時數年。文化隨著這個人流來傳播,再通過機器傳播,這個速度是很慢的,這個效率是有限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傳播的介質越來越豐富,越來越便捷。最早的傳播方式可能是這種公告、墻貼,它的傳播距離只有幾十米,可能只影響一個村,可能現在在一些農村還是有。大概在400多年前,報刊雜志出現了,第一份報紙出現在歐洲,在國家的邊境之間,刊載一些邊境的貨物信息,為商業服務,先從商品信息開始,報紙有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信息傳播、文化傳播的主要介質。相比這個墻貼公告,報紙有個特點,有了快遞之后,傳播的范圍就能廣很多,特別是有了無線電之后,就有可能全國性的報紙,一個報紙在全國各地多處印刷,大規模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
廣播更是如此。無線電的出現,第一次實現了遠距離、低成本的信息傳播,隨著無線電的出現,也帶來了很多流行文化的改變。
電視機的出現又有了一些變化,導致了多媒體信息的出現,而原來無線電臺只能傳輸聲音。
當互聯網,就是我們今天主要談論的互聯網出現,讓信息傳播有更大的變化。一,它能傳播各種各樣的信息,不僅是文字、圖片,還包括視頻;其次,它是雙向傳播的,不僅信息能單向傳播,讀者也能把他的評論、他的興趣愛好,他的思想返回到創作者那端,讀者之間可以互相交流。
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又更進了一步,移動互聯網設備是隨人攜帶,它隨身隨地能夠實現個性化,能夠實現最實時。更重要的是信息的爆炸,無線互聯網的出現,智能手機的出現,讓個性化成為了可能,當然也成為了一個需求,因為信息在海量爆炸,手機的屏幕在變小。
技術促進文化傳播,剛剛我舉了一些介質的例子,它總體上來說起了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個是數據越來越快,剛剛我說的那些介質,它在信息的傳播的效率上越來越快。
《偉大的博弈》這本書提到,在電磁波出現之前,在美國東西海岸兩岸這個股票市場價格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價格不一樣呢?因為他們價格不能在當天內完成交換。在這個時代,智能手機的出現,大大地消除了這個信息的鴻溝,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
如果我們拿一個符合測算的信息流動的速度,可能在古代,一個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傳到歐洲需要四個世紀,那么現在新興的文化概念只需要可能幾天就能傳播到全球了。
從容量上來說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主題,越來越多的題材被創作出來,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創作的門坎越來越低。認知盈余,我們知道一直都有,但是由于創作的門坎變低,越來越多的內容被創作出來。
我在2011年開始創業的時候發現,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讓智能手機設備人手一部,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智能的終端設備。在2011年這一年,在中國,2011年的手機出的量相當于前三年的總和,從個性化的需求來說,移動互聯網的手機屏幕變小了,但使用時長變短了,每次使用只有幾分鐘,但信息還是那么多,那么就讓個性化成為需求。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也越來越發達,從技術上讓個性化推薦也成為了可能。
所以,我在2012年初就創立了《今日頭條》。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達到的累積下載用戶超過3.5億,每天的日活躍使用用戶超過3500萬,我們不僅成為信息的分發平臺,也成為一個數據創作平臺。我們每天有75%的內容來自《今日頭條》的這個創作平臺。
有了這個更高的分發效率以后,我還有一個感觸就是,人們越來越多地生活在精神世界中,而互聯網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前,中國有一個古詩詞說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你只能跟你的這個鄰居在可能幾百米,在公里范圍內進行交流。但是有了互聯網之后,越來越多的小功能內容被產生,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能夠進行交流。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一個樂器叫「古箏」,那么全國可能有50萬個愛好者,過去的話,在一個城市中的愛好者是非常稀疏的,他沒有辦法進行交流。有了這個個性化的技術之后,我們就可以把共同興趣的人把他聚合在一起。那么同樣的,我之前遇到一位創作者,他專門創作金庸小說的讀后感,寫這個金庸迷,他想聚集金庸迷一起討論。他在我們平臺上第一次發布內容之后,當天就獲得了幾十萬的閱讀,他也找到了很多很多的金庸愛好者。
所以,我覺得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效率更高,也讓越來越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發掘出來,他們可以進行更好的交流,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這就是我的分享。
謝謝大家。
(新聞稿 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