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滴滴代駕宣告正式上線,“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滴滴代駕業務,在發布會上公布了一項震撼全行業的數字:截止當天,在滴滴代駕注冊的代駕車主數量達到100萬!
對于習慣了聽到動輒千萬、上億用戶的O2O行業,100萬這個數字可能顯得平淡無奇,但對于熟悉代駕行業的人士而言,這不啻于一聲驚雷。根據行業此前的常用表述,此前中國代駕市場的代駕司機總數僅為10萬人。滴滴代駕這個數字,相當于直接將中國代駕市場的供給規模提高了10倍,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滴滴代駕從6月開始司機招募的短短一個月中!
中國代駕行業最習慣的對標對象是韓國,因為他們擁有與中國接近的飲酒習慣、大城市出行結構。而此前資本市場對中國代駕市場的信心,則來源于相比韓國,中國代駕市場還遠未發育、潛力驚人——根據2014年數據,中國汽車保有量是韓國7倍,而代駕市場規模僅為其1/20。如果與韓國看齊,未來中國代駕將迎來高達100倍的擴容,形成一個千億級大市場。
但橫亙在中國代駕市場發展面前,還有三座大山——用戶習慣培育(增加需求)、代駕司機擴容(增加供給)和行業規范標準(成為成熟市場必備)。而滴滴代駕公布的100萬注冊代駕司機數量,極大縮短了中國與韓國代駕市場的差距。
來一看一組數據——韓國2000萬汽車保有量,擁有30萬名注冊代駕司機,平均每千輛汽車擁有15名代駕司機。而同期,中國1.54億汽車保有量,僅擁有10萬名代駕司機,每千輛汽車擁有0.6名代駕司機——代駕市場的成熟,建立在相對充足的代駕司機供給之下。
低水平的代駕司機總量使得代駕行業難以真正形成對司機端的“優勝劣汰”,也使得車主呼叫代駕服務時等待時長過長、選擇范圍有限,在市場上話語權、議價空間較低,這與互聯網創業行業追求的極致用戶體驗造成了困擾。
如果中國代駕市場達到與韓國相當的成熟水平——根據交通部數據,五年后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以每千輛司機15名代駕司機的水平,需要至少300萬名代駕司機,缺口高達290萬。
根據2014年7月的數據,包括E代駕、愛代駕、微代駕、安師傅等行業主要玩家共擁有代駕司機6萬名,一年后,增長至10萬名,增長60%,如果保持這個速度不變,中國代駕司機總量將在5年后增長至100萬名,在2022年實現300萬的目標,補足缺口,基本與韓國看齊。
正是基于歷史經驗考量,行業既有選手不敢越雷池一步,E代駕一度大力宣稱自己擁有8萬名代駕司機,占全行業80%,并以此證明自己“地頭蛇”的地位——一邊將這個有著巨大缺口的數字視為理所當然的護城河,一邊講故事覬覦比肩韓國水平的廣闊市場,不能不說是先行者的遺憾。
滴滴代駕用一個月時間,在代駕司機存量上將中韓差距直接縮短了5年,當然在這之后,還有待于滴滴代駕隨后的市場教育和產品設計,才能真正實現供給、需求、產品三駕馬車的并駕齊驅,但這個數字對于行業最重要的意義,不在于滴滴代駕贏得了數字上的極大優勢,更在于打破了行業魔咒,打開了想象空間——對于中國代駕市場的選手而言,缺的不是爭奪地盤的“狠勁”,更是敢于創造未來的想象力。
(新聞稿 201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