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與患者、醫生與醫生、醫生與醫院,甚至是醫生與檢查設備等之間的連接方式,因為互聯網的介入正在發生著改變。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于可誼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改變不是醫生的職業內涵,而是醫生與患者連接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如果不理解這點,以為醫生的職業內涵會被顛覆,即是本末倒置了。
來自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365.3億元,移動醫療或突破200億元,超越在線醫療市場規模,占比達55%。在這個越來越大的體量之下,很多企業都在尋找瓜分蛋糕的機會。而從2004年就開始涉足互聯網醫療市場的尋醫問藥網也在審時度勢地調整戰略。
經過十多年的深耕細作,尋醫問藥網運用互聯網、云計算[注]、大數據[注]、智能醫療設備等技術,圍繞患者、醫生、醫院、藥企,搭建并形成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產業鏈條的生態體系。涵蓋從診療前的線上自診、線上問診、電話咨詢、藥品查詢和購買、預約專家號等,到就診期的憑證轉診、導診、陪診,再到就診后的康復、隨診、數據追蹤等完整的就醫環節。
目前,聞康集團董事長、尋醫問藥網創始人鄭早明將公司的戰略定位為“兩線一鏈”——“兩線”即服務線和數據線,“鏈”則指代整個醫療和大健康產業鏈。
具體來說,“服務線”的核心是一站式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同時還有面向醫生的服務,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條,這條線的缺失會導致非常大的問題。“數據線”實際上貫穿在所有的服務流程當中,是建立商業模式或者進行更好的服務體驗的關鍵要素。
“鏈”的背后不是光服務患者和醫生,“醫療健康服務的提供方是醫生,核心的需求方是患者,我們已經把供需兩個核心角色牢牢的放在了這個平臺上,整個大的醫療健康產業鏈的各方角色,包括醫療機構、醫藥工業企業、醫藥流通企業、保險公司,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醫療器械等等,這一類的所有角色實際上對這兩個關鍵角色都有非常大的訴求,背后牽動了整個醫療和大健康產業鏈。”聞康集團副總裁、尋醫問藥網戰略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姜天驕解釋道。
服務線:單點切入到一站式醫療
一站式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尋醫問藥網成立于2004年,其成立的背景則要追溯到2003年。彼時非典肆虐,人們不愿意出門,在網上又看不到比較可靠的醫學健康類的信息資訊,尋醫問藥網創始人鄭早明發現了需求,就創辦了尋醫問藥網。
2007年,尋醫問藥網正式公司化運作,在PC互聯網時代,得益于大眾在醫療健康垂直細分領域的旺盛需求,尋醫問藥網的流量在2009年就做到了全國數一數二的位置。
當然,隨著醫療資訊逐漸豐富,人們逐漸發現信息服務已無法滿足需求,在線的醫生咨詢問診成為進一步的訴求。當醫生咨詢無法解決問題,需要到線下醫院就診時,從掛號開始的就診服務業務應運而生。
平臺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得到了資金的青睞。2011年,尋醫問藥網獲得阿里旗下云鋒基金的A輪融資。
“那時候鄭總跟馬云、史玉柱和江南春等人聊,他們覺得平臺流量很大,商業模式也可以形成,所以就投了A輪融資。”姜天驕介紹,拿了A輪融資以后,尋醫問藥網圍繞著服務鏈條做了更加深入的拓展,包括醫療服務、用藥等需求。
“醫和藥往往是連在一起的,醫藥電商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患者有一個癥狀是不是該吃藥,吃什么藥,是大家最需要解決的。我們建立了一個完善的藥品知識庫,將藥品和癥狀匹配,可以給用戶參考性的建議。然后,平臺也有醫生和職業藥師提供用藥咨詢,在藥品這一塊逐漸建立起了醫藥電商平臺,完成從醫到藥的演進。”
2014年互聯網醫療熱度飆升,市場上出現了更多的進場者。那一年,尋醫問藥網獲得聯想控股集團和建銀國際的B輪投資,估值超過20億元。而這一次的注資進一步加速了平臺的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完善。
在大家都在線上競爭時,一些公司也看到了線下對于完善鏈條的重要性。繼掛號之后,尋醫問藥網投資了安心陪診,完善醫院內部的陪診環節。安心陪診實際上是利用閑置的護士資源,讓其在非工作時間能夠去服務醫院的患者,幫助患者排隊、掛號、取化驗單、取藥等。
至此,從一個人的癥狀出現,自診自查,到在線咨詢,預約掛號,再到院內的陪診,院后的用藥,整個鏈條被打通。用戶通過“尋醫問藥”和“省心醫療”等多款App可以獲得問診、咨詢、陪診等服務,覆蓋從診前、診中、診后的各個就醫環節。
除此之外,2015年以后,尋醫問藥網也在服務鏈條上的一些細分領域布局,嘗試從醫療到健康管理的過渡,比如慢病健康管理、醫療美容整形、母嬰方向等等。
諸多嘗試都是尋醫問藥網圍繞患者或者叫用戶做的一系列服務,其實在整個環節里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醫生。只有為醫生更好地提供服務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閉環,那么圍繞著醫生的訴求尋醫問藥網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推出“醫脈”App,為醫生提供學術支持及學術交流等服務,同時開發專業醫學工具,幫助醫生進行患者管理,著力打造醫生個人品牌,并滿足醫生的社交需求。
此外,尋醫問藥網結合自身服務已推出多款醫療領域的垂直應用,包括體質分析儀、血壓儀、血糖儀、體溫計等,通過可穿戴設備幫助用戶記錄日常健康數據,并與線上的數據相結合,為用戶提供健康預測、健康評估和健康指導的智能云健康管理服務。
這些服務有效起到截流輕癥用戶到線上,分流小病用戶到非三甲醫院(+微信關注網絡世界),以及將真正有需要的大病用戶引流到三甲醫院的作用,初步形成“線上分診、線下首診、大病轉診” 的互聯網分級診療模式。
數據線:醫療數據的商業化應用
毫無疑問,個人健康數據蘊含著無窮價值,經過分析的數據能有效提高新藥研發效率,改善臨床治療手段等。然而,我國醫療大數據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醫療數據分散在不同機構的不同系統里,各類建設標準以及不同接口造成了諸多的信息孤島,不同系統間的語義互操作性還存在很大問題。
首先是數據系統建設及采集問題。健康檔案的采集方式和存儲介質多樣,加上采集量巨大使得諸多數據無法完整記錄并實時更新,很多居民健康數據實際處于斷點狀態。
其次是數據存儲分析及應用問題。數據分析的前提是數據要足夠完整、準確并可進行結構化存儲,而目前的醫療數據除了部分信息系統產生的結構化數據之外,還包括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如醫護人員手寫的記錄、移動醫療平臺上產生的醫療數據、基因數據等圖像數據、社交數據、醫學文檔等內容。數據不規范一直是醫療大數據難以利用現有數據進行很好分析和處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姜天驕看來,如今的醫療大數據分析還沒有清楚的定義。“一個人不經過醫生直接通過大數據運算得到確診信息,現在還沒人能這么做,只要不做這個東西,我覺得都稱不上是大數據,而是醫療數據的商業化應用和學術應用,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也就是說先解決數據怎么來,以及怎么實現它的價值。”
尋醫問藥網在健康管理上面投入比較大,健康管理的基礎是數據采集,沒有個人的相關數據信息就無法做健康管理。
目前,尋醫問藥網的數據來源有醫院內部的病歷信息和醫院外部的體檢中心數據,還有線上問診平臺,使用穿戴設備和智能硬件采集的數據,以及來自基層的公共衛生系統的數據。
這中間,醫院內部數據的獲取可謂不易,很難做到直接對接,如果要獲取也需患者自己上傳病歷,才能采集到相應的數據。目前,尋醫問藥網正在院內搭建移動醫院信息化業務,主要對接院內數據,包括陪診業務等。
在數據收集之后,健康管理的下一步是建立健康檔案,有了數據和健康檔案以后,需要有科學嚴謹和權威的評估模型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最后便是基于評估的飲食處方、運動處方等一系列干預措施。
其中,在評估模型上,尋醫問藥網投資控股了專注于健康數據分析的中新惠爾,完善數據分析能力。
如今,在河北邢臺橋西區的幾個社區,能看到尋醫問藥網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每天都會有一到兩個工作人員在服務站值班。通過服務站的社區服務,尋醫問藥網還專門開發了“健康邯鄲”和“健康邢臺”等服務地方的App。
“這樣做不但可以真正接入到公共衛生系統里,還能幫助社區醫生建檔。”姜天驕解釋說,“電子健康檔案建檔一直問題很大,之前我們看到的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實際上質量有很大的問題,有些數據并不真實。怎么提高建檔率,完成真實數據的采集?靠社區醫生根本不可能,我們的服務人員起到了輔助作用,這是對政府的價值。對我們自身來說,一方面推廣了尋醫問藥網的知名度,另外一方面,我們做了很多患者活動和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后續商業化的開展。”
(新聞稿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