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繼上海之后,下發網貸備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存管屬地化的要求。屬地化存管的打擊面不小,深滬兩地幾百家平臺受到波及,特別是已經正式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據保守估計,深滬兩地,達到100余家平臺已經正式上線異地銀行。若意見稿得以實行,這不僅意味著這100余家平臺不得不更換存管銀行,更意味著時間和金錢成本的損失,對用戶體驗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同時,以深滬網貸平臺的體量,也將嚴重影響互金整改的驗收和進程。
所以,深滬兩地的意見稿中提及的“屬地化存管”自出臺一直飽受質疑和爭議。對此,深圳市金融辦負責人對外解釋稱:主要是基于監管的便利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考慮,一旦需要調用存管數據或進行相關調查,具有管轄權的屬地化銀行顯然更加通暢,以及出現問題后,便于及時進行協調和處置,也是為了保護出借人的利益。
初衷肯定是好的,屬地化存管確實有利于監管閉環,方便監管部門對本地平臺的數據和資金流向進行了解,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但爭議的點在于,是不是一定只有屬地化存管,才能做到有效監管?!
聚有錢負責人認為不盡然,將論點提煉如下:
通過科技手段,可以解決異地轄區監管追查資金流向的問題
異地追查資金流向是深滬金融辦的一個隱憂,其實,通過科學技術完全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聚有錢負責人從銀行的工作人員了解到,網貸平臺的數據都是在云上存儲,銀行也有強大的IT系統,以目前的互聯網技術,足以支持業務的大量級并發和數據的實時傳輸,異地秒級監管,只需要通過數據接口的調用便可實現。
而且,廈門金融辦已經開了一個異地數據實時監管的好頭——該金融辦牽頭成立了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預警平臺,要求本地、異地存管銀行的實時數據上傳報送。該平臺進行資金流和存證合同內容中的業務數據的匹配,從而實現對存管業務的數據、資金流向等要素的實時監管。
聚有錢建立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基礎上,在云上存儲數據,數據多地容災備份、三層防火墻隔離系統,實時保障數據安全。而簽約銀行存管的廈門國際銀行,作為“全球銀行300強”、“中國金融機構50強”,位列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十強的金融機構,擁有強大的IT系統和科研力量,雖然該行在京設有支行,但聚有錢正式存管后,二者之間的信息共享、實時數據上傳報送更多將依賴金融科技來實現。聚有錢負責人相信,憑借雙方的實力,這是可實施、可預期的。
科技監管比物理監管更有優勢,也是未來趨勢
聚有錢負責人認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如果監管還停留在物理渠道的維度,不去積極利用和拓展大數據、云計算等豐富、高科技的金融監控手段,而去緣木求魚,以物理手段取而代之,這難以有效辨別交叉性金融,更別說做到風險的預警和防范。央行日前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員會,再早之前成立的國家級互金協會,都是在探索新的監管手段,如信息互通、白名單共享、違約預警制等舉措,最大化擁抱科技監管。
北京網貸備案意見征求稿值得借鑒,探索更為智慧的監管方式。
7月7日晚,北京金融監管機構下發網貸備案意見征求稿,其中對于銀行存管屬地化未作要求,僅強調“須得金融局認可”,被各方解讀為最高明的手段:北京金融辦不僅對P2P提出各種合規的要求和門檻,同時也對存管銀行提出要求——你必須有過硬的信息建設軟、硬件,最大化幫助我的監管舉措落地。這一舉措,將有效避免了銀行“存而不管”的問題,促進網貸行業的健康發展。
聚有錢負責人認為,隨著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的發展,未來互聯網金融會更多依賴于科技,通過物理手段來實施監控無疑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聚有錢也將繼續在科技金融的道路上,一如既往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理財服務。
(新聞稿 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