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報道,美國當地時間7月12日(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AMD在針對英特爾的起訴書中稱,為了達到打擊AMD產品的目的,英特爾在自己編譯器程序中作了“手腳”,即如果發現程序在AMD平臺上運行,就會執行不同的代碼路徑,從而降低AMD芯片性能或導致系統崩潰。
AMD在起訴書中這樣寫道:“英特爾已設計了故意降低AMD平臺性能的編譯器。為達到此目的,英特爾為編譯器設計了數種預備性代碼路徑。其中的一些路徑專門針對英特爾平臺,而另外一些則為了對付AMD處理器。當編譯器程序開始進行‘CPU識別’時,如果它檢測到機器使用的是英特爾處理器,程序就會執行最優化的代碼路徑。相反,如果檢測到的是AMD處理器,程序則執行另外的代碼路徑,目的是為降低AMD產品性能或引起系統崩潰。”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AMD提出了上述指控,但AMD究竟為此而遭受了多大實際損失,這也是值得懷疑的問題。首先,目前還沒有證據能表明存在上述事實。再一點,英特爾的編譯器對自家CPU結構進行優化,這也在情理之中,而它也不可能保證自己的編譯程序能在競爭對手產品上良好運行。
當然,英特爾的初衷究竟僅僅只是“不對對手產品作優化處理”,還是“有意使對手產品降低性能”,這才是AMD立論是否站得腳的關鍵所在。早在2004年1月就有人稱,英特爾的編譯程序在針對非英特爾芯片時會降低效率,但英特爾如果僅僅只是優化自家處理器的性能,它并沒有義務使對手產品也達到優化標準。
分析人士稱,對于AMD上述指控,究竟孰是孰非,兩家公司今后肯定將在法庭上展開激烈爭辯。(第三媒體 200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