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張瑞敏手中揮舞的大錘砸爛了76臺問題冰箱,也砸出了海爾享譽世界的質量文化。從此之后,海爾憑借獨步天下的“海爾質量管理體系”,一步一個腳印,穩穩坐上了國產家電品牌質量第一的寶座。在中國消費者的心目中,“海爾”是“質量保證”當之無愧的代言人。
20年后的今天,海爾電腦這個海爾集團中的“少壯派”,背靠業已穩居中國電子百強首座的海爾集團,在幾年的時間里,從無到有,狂飆猛進,憑借在2005年令業界側目的市場表現,一舉邁入主流PC廠商之列。
然而,“速生”往往伴隨著“基礎不夠牢靠”,而所有賴以立身的基礎之中,質量問題首當其沖。尤其是自2001年底的戰略調整之后,海爾集團放棄電腦制造,轉而采取與代工廠合作的方式;2003年4月,與臺灣寶成旗下的精成電子科技集團共同創立海成之后,更是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品牌運作和銷售渠道管理上來。誠然,這一轉變對海爾電腦來說是審時度勢之后的戰略選擇,但是,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既然電腦并非海爾制造,總難免讓人對產品質量心存疑竇。如今的海爾電腦是否能具備像冰箱老大哥一樣的不壞之身?海爾“砸冰箱”砸出來的質量基因是否也順利的移植到了海爾電腦的身上?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了位于東莞的海爾電腦生產研發基地。
非同一般的代工關系
雖然已逼近春節,位于廣東東莞黃江鎮的精成高新科技光電園區內仍然溫暖如春。這個投資20億美元,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的龐大工業園區,是海成另一大股東精成電子的制造大本營,很多業界響當當的代工廠,如達裕、威成、裕明等都座落在這里。園區內涉及的產品線也非常豐富,上到PCB板、液晶板等各類元器件,下到電腦主機,筆記本及液晶顯示器,自從2003年與精成電子合資成立海成之后,海爾電腦絕大部分的生產、研發工作都轉移到了這里。在這個園區內,海爾與園內多個電腦外設生產廠保持著非同一般的供貨關系。
記者每到一個工廠,都可以看到工廠門口矗立的“海爾某某配件制造基地”的醒目標示牌。記者拉住一位現場的工作人員,詢問他這塊牌子是不是臨時樹上去的。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這塊標示牌并不是隨便樹立的,每塊牌子都經過了盛大的開業和揭幕儀式。
眾所周知,與這些聲名顯赫的代工廠發生代工關系的品牌實在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國際頂尖PC品牌廠商的身影,而能夠在工廠大門口造牌立碑、明確劃分勢力范圍的卻只有海爾電腦一家。
在達裕、威成等海爾的顯示器制造基地里,海爾在每個廠里都駐扎了相關人員監督這里的生產狀況。當記者問到海爾如何保證代工產品的質量時,海成的駐廠人員表示,在海爾電腦內部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品質,既然要OEM,海爾的合作伙伴一定至少要是全球五大代工廠之一。其次,海爾對供應商的要求近乎苛刻,例如,顯示器。按照海爾與供應商簽訂的協議,向海爾供應的顯示器的返修率不得超過1%。
近距離感受海爾文化
在參觀了威成和達裕兩個海爾顯示器制造基地之后,記者又跟隨隊伍來到了裕明光電廠。據介紹,這里是海爾的PC主機和筆記本的制造基地,除了承擔生產制造外,還承擔了各種機型的研發任務,曾經在2005年出盡風頭“速啟系列”、“潤眼系列”以及剛剛亮相不久數字家庭,大多是從這里誕生的。
據海爾隨行人員介紹,與海爾的其他制造基地不同,雖然工廠并非海爾所有,但目前裕明廠只為海爾電腦一家供貨。正因為如此,這家工廠得以成為海爾成功移植企業文化的典范。
記者正愈詳細詢問這句話的含義,隊伍已經走進了生產線所在的車間。滿目所見,鋪天蓋地充滿海爾特色的箴言和警句,讓人一下子以為來到了青島的海爾工廠。
車間門口的墻上“海爾作風,人單合一,速戰速決”的標語非常搶眼。標語下方則懸掛著一張碩大的看板,各種海爾獨有的質量指標控制圖表按照部門整整齊齊地鋪滿了整個看板。記者仔細瀏覽,多數圖表都看不大懂,只有最下面一排的每個部門優劣考評圖文并茂,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一張16開的白紙上,一喜一悲兩張卡通小圓臉非常醒目,小臉旁邊分別是本月受到表揚和批評的員工的照片和姓名。照片下方清楚地寫著表揚和批評的原因。其中在批評一欄的具體事例上寫著,“在備件庫市場待件率持續偏低的情況下,不能用心去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問題背后人的原因。每天只是為日清而日清 ,不能抓出問題的最短板,不能找到問題的根治措施,本周予以批評”。記者細細品讀,發現評語簡短有力,語言之犀利,態度之直率,批評之深刻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評語點出的問題絕非限于浮于表面,而是能夠一針見血,深入揭示問題產生的內部原因,這點尤其難能可貴。
記者留心看了看被批評員工的頭銜,發現是一名備件庫主管,并非一般員工。憑著對國人中庸性格的一貫印象,我便猜測,能用這樣不客氣的語氣,對主管級別的員工寫出評語的人一定至少是事業部經理級的人物。我把這個猜測告訴海爾電腦PC事業部總經理王春明,不料換回的卻是一陣哈哈大笑。他指著旁邊一個看起來不到25歲的小伙子說,就是他們寫的。王經理繼續解釋,這是海爾的企業文化之一,該批評的決不留情,但是對事不對人。于是,記者再次驚訝了。以前記者也曾參觀過數家工廠,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尤以此次所見所聞帶給記者的感覺最為特別。
(新聞稿 光和傳播提供 200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