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005年的中國信息產業都充滿了3C(計算機、通信、家電)激情的躁動:無論是家電企業還是IT企業,都把3C融合當作了自己今后的戰略重點。而且在2005下半年,家電連鎖巨頭國美也來湊熱鬧,宣布全面進軍專營高端的3C數碼產品店,把3C融合攪得熱火朝天。
與2000年前后相比,人們對于3C融合的理解顯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以“維納斯”為代表的3C融合與加入了無線、寬帶、液晶電視技術的3C融合顯然相差萬里。今天,不論是IT企業,還是家電企業對于3C融合都有了新的理解,而家電企業伴隨規模的擴大、技術的進步,在資金、技術上對IT業務的支撐也有了更強大的實力,索尼、三星等企業的成功也給了國內家電企業學習的成功榜樣。在內外環境成熟的情況下,國內家電企業IT夢再次點燃。
以IT圈內的眼光看,上世紀90年后期進入IT領域的海爾依然是個“新兵”;但從3C產業融合的角度看,產品線豐富、營業規模龐大的海爾可謂“弄潮兒”。 家電業的巨無霸海爾從來不甘心IT是別人的世界,2005年重新強攻筆記本電腦,而且取得了令業界矚目的成就。目前,海爾把筆記本和PC、數字電視和集成家居率先融合起來,組成了海爾未來3C戰略。在海爾集團商流本部兼移動計算機本部本部長高以成看來,當技術升級已經無法成為引領PC消費的最強有力的動力時,PC不得不重新面對一切商品銷售最原始的驅動力——消費動力。換句話說,PC將回歸耐用消費品的本色,變得越來越像普通意義上的家電產品,而此時海爾的優勢無疑就凸現出來了。
3C融合重塑PC
眼下,經過幾年耕耘的3C融合產業已經告別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尷尬局面。不知是巧合還是默契,眾多國內企業在4月份就掀起了一輪3C融合的高潮;而在6月21日閉幕的2004中國國際電子家電博覽會上(簡稱青博會),更被一些參會人士稱為“3C融合博覽會”。在此次博覽會上,有國內廠家放言:此時涉足3C正合時宜。
可以說,家電、IT、通訊的相互纏繞滲透,使增長乏力的IT和家電業再次進入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正是數字化應用需求的急劇攀升,為PC產業帶來了新發展與新契機。
對業界來說,現在已是如何“重新再認識PC價值”的時候。
3C融合的前景看起來很美,但實現起來卻不容易,因為它不僅技術復雜,而且還涵蓋了家電、IT和通信等諸多領域,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各領域的廠商很早就做起了準備。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企業必須有了家電、通訊、計算機,才可以實現3C融合,所以為了抓住3C融合的機遇,掌握未來市場主導,中國家電企業的IT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止。
高以成認為,在新的3C融合生態環境當中,海爾擁有一條全新的縱向產業價值鏈,逐漸形成了一個完全面向3C融合包括IT企業、設備供應商、系統集成商、內容及服務提供商、渠道代理商和用戶在內的有機網絡。他尤其強調“電腦是3C融合的先鋒軍”,目前電腦的用戶群無論從行業還是從年齡段來看,都已經到達了向全社會普及的年代,而以英特爾為首的上游企業,從技術上也不斷引導著PC從技術化向應用化轉變,電腦家電化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如果我們用做白電的思路做IT,別人會說我們外行管內行;如果我們用做IT的方法做IT,我們永遠也趕不上前面的廠商”,在談到海爾PC的發展策略時,高以成表示,海爾做電腦關鍵要靠創新理念,把家電的創新與勤奮同IT的專業和速度結合起來,創造出海爾的IT模式。其表示,“同等配置的產品,海爾的價格一定會比對手低;而在同一個價格下,海爾產品配置一定要比競爭對手好。”而這個模式下最重要的是,海爾要為用戶提供的不能只是冰冷的硬件,而是針對不同的用戶群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高以成尤其強調,像冰箱不能單純把壓縮機作為賣點一樣,海爾電腦也不能簡單地把CPU或操作系統的賣點當成品牌電腦的賣點,海爾更看重的是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制定有效的開發方案和營運計劃。以筆記本電腦的開發為例:經過市場調查,海爾發現用戶無論是休閑娛樂還是商務辦公,都希望延長待機時間。海爾雖然不是電池技術領域的專家,但海爾可以把用戶的需求傳遞給前臺供應鏈,并和相關企業聯合開發相應的技術和產品。在此基礎上,海爾還會進行二次應用開發,將各種適合長時待機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另外,海爾在國內有1.2億固定用戶群,家電年均銷量3600萬臺,用戶以及國外客戶和國內主要渠道都對海爾電腦有大量的需求,政府、教育行業更是把采購國內自主創新品牌作為其首選,海爾加快PC發展戰略,正是基于自身發展及用戶和客戶的需求。
作為一個PC行業的后來者,高義成表示,從2005年上半年的銷售狀況來看,海爾電腦的銷售90%仍集中在零售客戶上,而與之相比,聯想、戴爾等先行者則平均80%的出貨量集中在行業客戶。“但是從十月到現在,海爾行業客戶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高以成強調,“兩個月間接到了30多張政府、教育部門的行業大單,臺式機累計出貨量超過了2億臺,在全國排名第三,海爾目前的增長在200%以上,當然,我們現在盤子小,增長比較快,我們現在要重點解決的是產能不足的問題。”
另辟蹊徑開拓3C渠道
消費電子產業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消費電子產業的市場空間呈現爆發性的增長。 家電、IT巨頭之所以大舉進軍消費電子行業,最深層次的動力和理由有兩個:第一,消費電子產業本身的轉型帶來了巨大的潛在機會;第二,因為數字及3C技術在消費電子產品上的應用,導致家電產業與IT產業在技術層面出現了邊界模糊。
不過,與大多數廠商熱衷于追逐最前衛的3C產品不同的是,海爾選擇了“既講究3C產品融合,也注重3C渠道融合兩條腿走路”更穩妥的做法。在高以成看來,為何這些年來出現3C融合雷聲大雨點小的情形,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很多廠商忽視了營銷模式和渠道的3C融合。讓賣電視的與賣電腦的在一起賣所謂的“3C產品”,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
海爾副總裁周云杰對此曾表示,很多媒體分析,用家電的思路來做IT是不行的,其實他不太同意這個觀點。因為海爾家電的思路是以客戶為中心,以訂單為導向,海爾做家電是做口碑,不是做產品。做IT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家電的套路,但是從價值觀和理念本身它們是一致的,不會有任何區別,任何一個行業雖然底層的操作手法千差萬別,但觀念一定是一樣的。
正是基于這種“神似而形不似”的原則,自2004年起,海爾臺式電腦便全面進入大中、國美、永樂、三聯等大型3C賣場,且銷售情況一直不錯。一份針對國美、大中、蘇寧、永樂等家電大賣場IT數碼產品銷售情況的調查顯示,海爾筆記本電腦自去年3月進入這些大型3C賣場以來位居銷量前列。
但海爾并不滿足于家電賣場的優勢。一直以來,海爾筆記本都在悄然進入IT賣場。2004年3月,海爾便在號稱“中國硅谷”的中關村建立了首家3C體驗中心,與索尼、三星、蘋果等著名廠商同臺競技。
同樣的做法很快就在全國范圍鋪開。今年5月初,海爾筆記本的廣告紛紛登陸北京中關村的顯眼位置,而在許多大城市的街頭,海爾電腦的廣告牌也仿佛一夜間冒了出來;而在IT賣場的內部,海爾正以100個/月的速度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海爾3C數碼體驗店”:
北京海龍、鼎好、百腦匯、硅谷等電腦城、上海百腦匯、廣州電腦城、鄭州百腦匯……
一時之間,海爾3C數碼體驗店層出不窮,人們對海爾電腦的印象也變得耳熟能詳。
由于渠道布局進展順利,來自海爾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IT渠道的銷量已占到其電腦整體銷量的60%,大型3C賣場占了40%。海爾最大的優勢在于運營平臺。“做IT當然不能照搬家電的套路,但它們在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后臺資源也能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高以成自信地說。
對傳統筆記本電腦廠商而言,在進入國美、大中、永樂等家電賣場時會遇到不適應游戲規則、信息管理系統不對接、無法平衡原有渠道利益等問題,而對海爾來說,這些問題則基本不存在。恰恰相反,家電渠道成了海爾撕開筆記本電腦市場防線、幫助海爾筆記本獲得成功的灘頭陣地。實際上,不但用戶對海爾筆記本電腦有天然的親切感,連銷售渠道也能感受到這種市場拉力。畢竟,海爾品牌在消費人群中具有無可比擬的號召力。
這也是海爾將IT戰略集中鎖定在消費、娛樂筆記本電腦的重要原因。而從2005年5月份以來,海爾電腦銷量正以每月50%以上的速度迅速逼近戴爾等一線品牌。
海爾認為,隨著3C融合時代的漸行漸近,越來越多的用戶會通過家電賣場購買電腦。在2005年,在三四級市場,海爾電腦與海爾家電的銷售渠道出現一定程度的融合,而其他品牌進軍三四級市場大多還停留在談論階段,配送及售后服務很大程度制約了這些品牌的拓展。與此同時,海爾覆蓋全國的網絡已在悄然行動。至今為止,海爾還對其在全國各地的2000多家海爾專賣店(以前主要銷售家電產品)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具有IT產品銷售及服務能力的3C融合渠道。如今,海爾家電在全國有2000個縣級專賣店和20萬個農村代理點,以及成熟的配送渠道,這些專賣店在今后將成為海爾電腦走向區域市場甚至農村市場的橋頭堡。
不做供應鏈的末端
對于未來的布局,高以成認為:筆記本電腦等PC產品走向類家電化、寡頭化已成必然趨勢,未來的較量必然是資源整合和綜合實力的較量,而對于擅長理解消費者需求的海爾來說,這樣的趨勢無疑是海爾電腦獲得新發展的良機。
“中國企業要想通過自身的努力,用短短幾年時間去超越國外3C企業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根本就無法實現。這樣就會使中國本土企業繼續處于全球供應鏈的末端。”而在高以成看來,中國企業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突破點,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建立一個良性生態圈——3C融合就是新的突破點。
“幸運的是,無論家電企業還是IT企業,都已經改變策略,在注重自主研發的同時,更強調產業鏈條的競合。”高以成表示,海爾電腦的正式發力,也意味著海爾從傳統的家電廠商向3C(家電、電腦、通訊)融合的全面轉型。該高層透露,海爾內部一直有個說法,當海爾家電做到全球前三位的時候,就是海爾向3C轉型的開始,而目前這一前提條件已經具備。
由于巧妙地利用了海爾在家電領域的優勢,同時結合了IT業的獨特規律,海爾電腦在產品、營銷上都創造了不少新的模式。跟英特爾展開全方位的合作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在PC品牌日益集中化的今天,幫助海爾等新興品牌實現新的崛起,英特爾將在未來家電、IT、通信等融合的時代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而海爾同樣具備英特爾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海爾覆蓋5、6級市場的渠道優勢。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的賴一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向低級市場發掘方面,我們要向像海爾這樣的公司學習”。
高以成則這樣形容雙方的互利:“在銷售量方面,海爾電腦在山東省內一單生意就可以達到4.6萬臺;在研發能力方面,由海爾和英特爾共同研發,專門適應農村上網的電腦已經送到山東每個大隊村支部那里去了;渠道方面,海爾家電的渠道遍布全球,而電腦的渠道也遍布全國;服務方面,海爾的優勢更是明顯”。
海爾以用戶需求策略為根本,利用英特爾、微軟等國際技術巨頭的支持,不斷開發出獨樹一幟的PC產品,比如待機超過10小時的產品H22,內置9.5mm的超薄COMBO光驅、厚度15mm、重量僅為1.5kg的全球超輕薄筆記本電腦,配備ATI 9700 64M獨立顯卡和采用130萬像素數碼攝像頭的H30,專為女性設計的130萬像素攝像頭、特制花影蝴蝶背紋的W11等產品;海爾最近推出的“潤眼電腦”更被評價為“產品細分的經典之作”。而海爾“家家樂”農村電腦還專門針對農村市場獨創了“一寬、三快、四平臺”的平臺。
海爾的細分策略如今已發揮了巨大威力,在諸如寬屏電腦、農村電腦、攝影筆記本等細分市場,海爾電腦都有著相當搶眼的業績。海爾電腦的品牌也從小到大,一躍成為國內PC的主流品牌。對于傳統PC企業而言,能將產品細分到如此程度無疑是一個奇跡。但對于以速度和個性化起家的海爾來說,這些差異化只是“冰山一角”。據高以成透露,在明年,海爾無論在筆記本還是臺式機領域,都有更多新品推出,研發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顯然,新技術的層出不窮造就著越來越強勁的變革潮流——3C產業融合。IT不會消亡,但IT和PC的概念將會消亡,或者確切地說會以更高的形態出現。雖然這種變革才剛剛露出端倪,但巨大的商機已開始顯現,誰把握了先機誰就把握了財富。正是基于此,英特爾董事長克瑞格·貝瑞特有了這樣的感嘆:技術進步促使的產業融合為一些公司提供了嶄新的機會,也給一些公司帶來了挑戰。五年以后,由于不懂得融合技術,世界上一些大公司將會消失。
變化是各個產業發展的主旋律,也正因為如此,影響產業變革的拐點也無處不在。作為3C融合形態下出現的產業新拐點,對PC涵義的新解讀預示著未來的商業機會和新產業巨人的誕生。不過,應該怎樣穿越這個拐點,這對再度在PC發力的海爾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新聞稿 光和傳播提供 200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