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2005年中國市場持續增長之后,IBM大中華地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周偉最近宣布,“協作創新”將是2006年IBM中國的惟一策略。2月28日,IBM宣布,將與AOL、雅虎、Google合作,實現即時通訊、共享信息,并計劃和Google Talk用戶相連接。這意味著近2000萬的IBM企業用戶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在企業內部和他們的生意伙伴之間實現信息互通。
而剛剛經歷了調整之后的惠普正興致勃勃地準備與IBM展開新一輪的競爭。
2006年3月16日,中國惠普“動成長企業體驗中心”向金融、制造、政府、電信等行業的客戶展示了關于企業“適應能力”的更成熟的解決方案。惠普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孫振耀告訴《中國電子商務》:“2006年將是動成長企業戰略的交付年,惠普正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信息科技公司,新的戰略方向將是管理軟件和服務,但與IBM的理念截然不同。”
惠普宣布要成為“全球領先的信息科技公司”,IBM卻稱自己將“不再是一家計算機公司或服務公司”,甚至不再是“IT公司”。IBM與惠普,“隨需應變”與“動成長企業”,能否殊途同歸?
“開放式”挑戰“純藍”
雙方各自的財報顯示,IBM 2005財年營收額為911億美元;而惠普2005財年的營業額為867億美元,兩者相差不多。
“IBM希望自己是一家幫助客戶成功的企業。用戶需要計算機的時候,他們就提供計算機,用戶需要互聯網的時候,他們就提供互聯網技術,如果有一天用戶需要生物科技,IBM也會提供這種服務。”計世咨詢總經理曲曉東表示,“對于IBM來說,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工具。可以是計算機,也可以不是。”
早在2002年,IBM就用“隨需應變”勾畫出這樣一幅藍圖:“當企業能夠整合端到端的業務流程,它就能對客戶需求、市場機遇以及外來威脅作出快速靈活的反應。”在回答2010年IBM在中國將成為一家怎樣的企業時,周偉說:“我希望有一天,當人們問那些成為全球成功企業典范的中國公司,誰幫助他們最多的時候,他們回答,是IBM。”
與IBM服務器、中間件、數據庫產品一應俱全的架構不同,作為開放標準的受益者之一,惠普則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與合作伙伴一起共享資源的開放式環境,把資源投入開放式系統的建立中。2002年7月,惠普關閉了虧損的中間件軟件事業部門Bluestone,直接與中間件廠商BEA和數據庫廠商甲骨文合作,也獲得了思科、SAP等廠商的支持,將包括打印機在內的眾多硬件產品與合作伙伴的產品捆綁提供給客戶。
孫振耀表示,惠普的發展道路使他堅信:“堅持開放模式和工業標準,將繼續給惠普帶來發展,而目前正是惠普發展的最好時機。”惠普集團新任CEO馬克·赫德(Mark Hurd)已經帶領惠普從卡莉(惠普前任CEO)離職的陰影中走出來了。截止到2006年1月31日第一季度,惠普公司全球業務收入達227億美元,增長6%。其中企業存儲和服務器部門運營利潤較去年增長四倍多。
過去的一年中,惠普共收購了七家軟件企業,資料顯示,惠普還將繼續收購包括安全、儲存和基礎軟件公司。利用這些管理軟件,惠普正準備將全球87個數據中心整合成3個。雖然惠普的軟件產品沒有IBM那樣強勢,但對于軟件業務的重視,或許將是促進惠普未來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真正的贏家
對于中國市場,孫振耀似乎很有信心,在他看來,中國的企業幾乎都是成長型企業,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計算性能固然重要,但信息系統與業務同步發展的適應力更加重要。HP的動成長企業戰略和適應性IT基礎設施更能雪中送炭。“惠普的服務器、存儲、臺式機、筆記本、打印機等產品,加上戰略合作廠商的方案組合,恰好滿足了成長中企業的分階段采購和業務不斷升級的需要。”而相比之下,IBM的客戶更多的是居于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他們擁有龐大的系統,結構復雜,數據量大,對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容不得他們三心二意。對于這樣的企業,IBM的優勢才更能充分發揮,雖然IBM并不這么認為。
IBM和惠普都相信自己的戰略將更適合中國企業用戶的需求,也都試圖擺脫產品和技術本身的束縛,為用戶提供更具適應能力的解決方案。但時至今日,無論哪一個行業,用戶搭建IT系統都是為了解決業務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因此客戶究竟采用IBM還是惠普的產品,或許并不重要。正如孫振耀所說:“市場不會百分之百是惠普的,也不會百分之百是IBM的。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了解自身需求的企業。”
(第三媒體 200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