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時刻涌動著創新的力量。每一位開發者、每一名用戶皆是網上神經元。唯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主動開放平臺,才能將這些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推動應用供給與用戶需求零距離。
5月16日,騰訊正式推出“Q+”,并向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發出邀約,稱“希望與大家一同構建互聯網的未來”。
這意味著騰訊將重點打造開放的互聯網平臺,與第三方共享6.47億QQ用戶。雙方一起為用戶提供更細致、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從曾經的“金屋藏嬌”走向“開放共享”,騰訊只是先行者之一。
2011年之初,淘寶網、奇虎360等相繼宣布開放自己的平臺,引入第三方開發者、企業和服務商,拓展網上應用,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與此同時,許多具有一定規模的互聯網公司都制定了開放計劃。
“2011年,將成為互聯網的開放之年。”有人作如是觀。開放是網絡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分享是發展動力,滔滔不絕,從之者興。
開放共享,是互聯網企業應對競爭變局的天然基因。
一直以來,創新方式和融合效應不斷改變著互聯網產業的格局。如今,互聯網進入了一個聚焦時代,流量開始集中,用戶習慣也逐漸形成。誰能吸引巨大流量,握有龐大用戶,誰就掌控無限商業價值。但是,用戶需求多樣,變化之快,始料未及,一家之力難以滿足無限需求,也難阻用戶被分流。未來,誰能應需而變,拓展供應能力,誰就能繼續維持優勢。做到這一切,唯有開放共享,從“服務供應商”轉型為“平臺供應商”。
開放共享,是互聯網企業擺脫“山寨血統”的必由之路。
短期內,我國互聯網發展尚難跨越模仿跟隨階段,比如,有觀察家視百度是中國的Google,開心網是中國的Facebook,團購網是中國的Groupon,阿里巴巴是中國的eBay……許多互聯網巨頭仍烙著山寨有余、創新不足的標簽。實際上,互聯網上,時刻涌動著創新的力量。每一位開發者、每一名用戶皆是網上神經元。唯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主動開放平臺,才能將這些神經元交織在一起,推動應用供給與用戶需求零距離。
將開放共享進行到底,也許不久的將來,每個平臺都可能成為創新中心,可能誕生像Google的拉里·佩奇或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一樣的創新人才。
開放之路,并非一馬平川,互聯網產業將迎來新的格局。
開放之后,迫切需要解決應用“錢景”。國內互聯網應用市場還處于起步期,絕大部分開發者都很難看到“錢景”,而沒有“錢景”的驅動,就很難出現類似“憤怒的小鳥”之類的流行應用。而且目前絕大多數風險投資,看上的還是開放平臺,而非開發者第三方。
開放之后,迫切需要改善競爭秩序。當眾多互聯網企業加入平臺開放競賽時,必將迎來優秀者的爭奪之戰。互聯網領域,不正當競爭已不鮮見。3Q大戰殷鑒不遠,切忌歷史重演。如何確定與第三方開發者的分成模式,如何放下霸道的習氣與他們平等協作,如何防范開發者的智慧被“克隆”,才是互聯網企業搶占平臺競爭制高點應思考的關鍵。
(新聞稿 20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