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瑾:For Paul Walker. We never say goodbye, never say goodbye.說起來,我算不上鐵桿的《Fast & Furious》粉,但是這些年一路看過來,就像是一種習慣。習慣了銀幕上的每次馳騁,每一次虎口脫險,每一次Happy Ending。并且它的每一部都沒有讓我失望。情不知所起,但一往而深。
@蝦皮披頭五:我覺得特別莫名其妙,保羅生前也不是什么大紅的明星吧,演技也沒有說特別的好,也沒有獲得過什么獎項,也沒見過他多少粉,怎么死了之后一群人又可惜、又緬懷,弄得什么似的。
@Arc:誠然,作為鐵桿粉的你看到略知皮毛的其他人在祭奠或是稱贊自己偶像時,本能會有保護心中偶像不受"盲目"群眾評頭論足的反應,但換句話說,"盲目"能持續多久,個人認為人的感情本身就盲目,千變萬化,稍縱即逝的感情,做一停留彌足珍貴。所以說是跟風也好,從眾也罷,看到你欣賞,你懷念的他被他人欣賞懷念,你也不過眾人。
以上都是來自豆瓣網友對《速度與激情7》的評價,這部二流的商業電影系列搭著“情懷營銷”的快車,上映15天已經達到了20億票房,豆瓣評分也刷到了8.8分,不禁感嘆“演員出事片商樂死”。二流的商業系列成功變成了“情懷營銷”的狂歡。要說在美國保羅·沃克是有被緬懷的民眾基礎,而在中國這里也有這么多人去感傷追憶,“情懷營銷”的底牌是什么你真的看懂了么?
其實“情懷”并不是個新詞,表面上看情懷只是一種精神品質或者一種生活境界,誰都可以擁有,比如最近那位“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平凡的辭職老師,也可以因情懷而走紅。不過,如果觀察互聯網上的情懷基因就可以發現,普通個體借助情懷引爆一個事件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其實并不具備典型性。而AdTime認為當情懷用于營銷時,則必須具備下面這幾點因素:
有“連貫性”基因的情懷
回過頭來看《速度與激情7》,本片之所以能大打情懷牌在于男主角保羅的意外身亡。通常好萊塢對待這種意外有三種備選方案:一是利用替身、特效和舊鏡頭剪輯,繼續完成主角的其他戲份;二是改變劇本,讓角色“消失”或“死亡”;三是重新拍攝。最終制片方選擇了第一種方案,因為第二種方案很可能會讓保羅的粉絲、親友們傷感,百害而無一利。而方案一用替身+特效的做法不但能降低成本,還使影片在營銷中獲得一種有“連貫性”的基因,并讓保羅的原有粉絲和親友們借助電影有釋放“情懷”的出處,這也是保證眼球效益和成本回報的最佳方案。
參與營銷的人有普遍的粉絲基礎
不同于網上泛濫的心靈雞湯和情感夜話,情懷常常與某個確定的人或者群體聯系在一起。情懷之所以被引爆乃至被營銷,是因為參與營銷這個人的社會知名度,比如羅永浩和他的錘子;雷軍與他的小米;褚時健的: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總可傳承。AdTime分析認為:情懷營銷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與互聯網思維的互動,即得益于互聯網社交和粉絲效應。沒有孤立的情懷,只有孤獨的粉絲,這或許就是情懷的魔力所在。
承載著一群人的共同回憶
最近幾年,在食品飲料行業中興起“復古”浪潮,其實背后也是“情懷營銷”的內核。比如停產15年的北冰洋汽水、熊貓雪糕的重出江湖就算是一個典型代表。因為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總是對物質匱乏年代中那些美好的事物記憶深刻,乃至于對這些事物有一種刻意美化的欲望,于是就制造出了更多能引發共鳴的話題。
一旦“情懷”上路,切莫輕易中斷
在這里必須要談一個反面教材,那就是羅永浩的錘子手機。當手機成品還沒影兒的時候,羅永浩的粉絲們就被他的“情懷”醉得一塌糊涂。不過事實證明:再鐵桿的粉絲也受不了現實中的反復無常。老羅竟然自己承認情懷營銷出現問題,粉絲的情懷靠的是一種連貫性的思維,要讓粉絲跟隨你的腳步,認同你的價值觀,在營銷價值體系中最忌諱的就是中斷性。戲都唱不下去,觀眾能買賬嗎?
另外,AdTime對于“情懷營銷”還有這樣的心得:每次“情懷營銷”都是人們對于理想主義的進一步實踐。它建立在每個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回憶中,帶一種精神追求的內核,正因為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缺乏明確的精神需求,致使“情懷營銷”大有用武之地。然而“情懷營銷”并不是那么好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時間的緬懷,集體的回憶,精心的提煉,最重要的是誠意而實在的好產品、好作品。
(新聞稿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