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之后,是寒冬還是暖冬?
近兩三年,P2P網貸行業一路高歌猛進,成了投資市場一匹黑馬。隨著行業監管框架逐漸明晰和國家政策鼓勵,有預測認為P2P即將迎來暖冬。但另一面卻是業內網貸平臺分為兩方陣營。一方這類平臺急于撕下P2P標簽,冠以“互聯網理財平臺”名號;另一方則是堅持“小而美”的專注道路上尋求突破,務求“既專且精”,認為P2P未來在于更細化的垂直方向。業內“去P2P標簽”與“純正P2P”的PK激戰正酣。究竟是“P2P有毒”,還是去P2P者另有野心?
“去P2P標簽”背后隱藏了什么
今年3月,國內某P2P巨頭平臺宣布“剝離P2P業務”,原本的行業“一哥”在被爆“壞賬”后說不玩就不玩了,也開啟了業內“去P2P標簽”大幕。現在越來越多平臺號稱自己“不是P2P,是綜合性互聯網理財平臺”“只是做了銀行不愿意做的事情”,甚至有平臺開始開始代銷基金。這種“去P2P標簽”的背后,是否隱藏了從業者的不自信?
有業內人士承認,近幾年“偽P2P”跑路倒閉等確實給這個行業蒙上一層不夠正面的陰影,但“去P2P標簽”并非因為P2P有毒,而是基于多方面考慮。
首先是基于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外部實體經濟乏力,和內部燒錢競爭激烈的雙重夾擊下,P2P平臺為生存轉型做風險較低的大眾理財平臺,以增加營收。同時,嘗試增加新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也能滿足投資人多樣化的理財需求,更能為企業向更廣泛業務層面拓展鋪路,何樂不為?
旗號不重要易通貸提出認清業務實質
如此說來,轉型竟成了趨勢?但在易通貸CEO康文看來,打什么旗號不重要,業務實質才重要。
“所謂‘P2P有毒’,可能是因為目前行業混亂,從業者資質參差不齊,導致P2P這種業務形態容易引起爭議。P2P本身是信息中介,‘中介’是中性詞。”
在康文看來,現在有些平臺去P2P標簽的行為,恰好說明他們只是打著P2P旗號,其實做的業務跟P2P關系不大。無論是想去P2P之名,還是去P2P之實,都應先明確自己的業務實質。“我們認為打什么標簽不重要,業務實質才重要!”
據悉,易通貸從2012年平臺正式確定現有業務模式以來,業務核心從未改變,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個人對個人的金融中介服務。康文認為,目前易通貸沒有看到“去P2P標簽”的必要。康文還建議投資人,選擇平臺投資時,還是要親自實地考察,了解平臺的業務模式,看看它的宣傳和實際執行的模式是否一致。
“轉型”是一條路,“深耕細作”同樣大有可為。P2P網貸正走在前景未明的發展之路上,“去P2P標簽”與“純正P2P”的PK之戰誰能得天下,還有待時間與市場的檢驗。
(新聞稿 2015-11-20)